高血压的早期诊断与管理

  • 2025-07-30 13:49
  • 作者:李静
  • 来源:中国医药报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高血压患病率逐年增高,并呈年轻化趋势。高血压通常无明显症状,很容易被忽视。但其对人体健康有长期损害,可造成心、脑、肾等重要器官的慢性损伤,存在引发心肌梗死、脑卒中和肾衰竭等终末病变的风险。因此,高血压的科学预防以及早期诊断很重要。


加强日常监测


高血压是以动脉血压持续升高为特征的临床综合征。根据《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24年修订版)》,在未使用降压药的情况下,诊室血压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可诊断为高血压。我国≥18岁人群高血压患病率达到27.5%,即约每4个成人中就有1人患高血压。高血压患者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分别只有51.6%、45.8%和16.8%,大量患者被漏诊或未得到有效治疗,导致高血压的长期高风险暴露。


高血压的早期诊断是从“无声”中发现信号的。高血压患者晨起时往往无明显症状,或只是出现头晕、乏力、心悸等不易被察觉的症状。如果早期没有及时发现并就诊,很多高血压患者的后期治疗难度将加大,甚至可能引发其他并发症。


高血压的早期诊断,关键在于普查和规范监测。提倡成年人每年至少测量1次血压,或每半年至1年测量1次。对于具有高血压家族史、超重或肥胖、糖尿病、吸烟、饮酒等危险因素的人群,建议增加测量频次,每半年甚至每季度测量1次。年龄超过60岁但无高血压危险因素的人群、年龄不足45岁的轻至中度高血压患者、服用他汀类药物进行降脂治疗的患者,以及妊娠期高血压和产后急性高血压患者,应加强血压监测。另外,如时常感觉头目胀痛、颈项僵直,劳作后心慌、气短,视物模糊,出现一过性头晕,夜间难寐等,应警惕高血压风险。


家庭血压监测非常重要。家庭自测血压可以排除“白大褂高血压”,较能反映机体的实际血压值。家庭测量,建议使用上臂式电子血压计,测量时应保持安静,左右上臂交替、连续3次测量取平均值录入,方便诊断及随访。


警惕危险因素


高血压的形成是多因素、多机制共同作用的结果。预防高血压,需要警惕以下危险因素。


家族遗传。若父母一方为高血压患者,其子女的高血压发病率就会明显增加。家族遗传基因对高血压有较大影响,特别是部分遗传基因的变异可能会影响体内水钠代谢、血管舒缩、激素调节,从而增加高血压的发生概率。


生活习惯。高盐饮食、缺乏运动、长期熬夜、吸烟饮酒等不良生活方式都会增加高血压的患病风险。


肥胖。超重或肥胖人群,尤其是腹型肥胖者,其脂肪组织分泌炎性因子,影响血管内皮功能,易导致血管收缩性增加和血压升高。


心理压力。长期精神紧张、焦虑,频繁的情志改变等,会激活交感神经系统,释放大量肾上腺素等应激激素,促进血管收缩而使血压升高。


此外,高血压往往和其他代谢性疾病同时存在,形成代谢综合征。如糖尿病、血脂异常等疾病本身都是造成高血压的危险因素。


做好科学管理


高血压的管理不仅仅是“吃降压药”这么简单,而是一项涉及多学科、多环节的综合性工作。当前,高血压健康管理的核心理念是“个体化、综合化、长期化”。


一般来说,生活方式干预是高血压基础治疗方法,适用于所有高血压患者以及高血压前期患者。第一,要减少食盐摄入。建议饮食低盐化,优先选择低钠盐,尽量少吃咸菜、酱油、香肠等高盐类食品。第二,要优化饮食习惯。增加高钾、高钙、高镁食物的摄入,比如香蕉、蔬菜、豆类、坚果等,尽量避免动物性脂肪的摄入。可以食用优质橄榄油维护血管健康。第三,要控制体重。研究数据显示,当体重减轻1kg时,收缩压会降低约1mmHg。尤其对于超重和肥胖的人群而言,借助科学饮食和规律运动降低体重,对血压的有效控制至关重要。每周保证不低于150分钟的中等强度锻炼,比如散步、游泳、骑车等,除了能够有效控制血压,还能增强血管弹力,提高心肺功能。第四,要进行心理健康调节。长时间的紧张会对血压产生影响,通过冥想、瑜伽等方式可以放松情绪,有效释放压力。第五,戒烟限酒。烟、酒会伤害血管、升高血压,如果能够戒烟限酒,将有利于全面调控和综合治疗高血压。


对于非药物治疗未能有效控制血压的患者,或起始血压较高(如≥160/100mmHg)的患者,均应及时进行药物治疗。当前常用的降压药物有钙离子拮抗剂(氨氯地平等)、ACEI或者ARB类药物(贝那普利、缬沙坦等)、利尿剂(氢氯噻嗪等)、β受体阻断剂(美托洛尔等)。以上药物还可两至三种组成复方制剂,可根据患者不同年龄、合并其他疾病、不同靶器官受损程度等情况进行个体化选择。总之,患者应长期规律服药,不得随意停药或私自换药,避免血压波动。


高血压是可终身伴有的慢性疾病,患者需定期去医院门诊随访,做好血压监测以及肾功能、心电图、眼底等检查,及时发现靶器官病变。对已存在的高血压心脏病、高血压肾损害、高血压脑病等,应由专科医生给予综合治疗。


信息化技术的应用也能够助力高血压的管理。比如可借助智能血压计、健康管理APP、远程随访平台等,实时上传患者资料、进行线上医患互动、监督患者行为等,实现科学有效管理高血压。只有增强患者健康意识、做好筛检、科学管理,才能够真正做好高血压的早期发现和疾病控制。

(作者单位:北京市西城区广内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责任编辑:曲雪洁)

分享至

×

右键点击另存二维码!

网民评论

{nickName} {addTime}
replyContent_{id}
{content}
adminreplyContent_{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