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这药过敏”可不是小事 详解药物过敏如何识别与应对

  • 2025-05-06 09:34
  • 作者:
  • 来源:新华网

  现代医学飞速发展,药物为人类治疗疾病带来了巨大的进步,但与此同时,一种“看不见的风险”也悄然存在,那就是药物过敏。它可能是轻微的皮疹瘙痒,也可能在短时间内引发休克甚至危及生命。


  药物过敏,不只是“吃药不舒服”


  “药物不良反应”是用药后出现的不适反应的总称,其中只有一小部分是真正的药物过敏。王子熹指出,药物过敏的核心在于免疫系统的异常反应:身体将药物中的某些成分或其代谢产物误识为“敌人”,进而产生特异性抗体或细胞免疫反应,引发各种症状。


  任何药物理论上都有可能引起过敏,但以下几类风险较高:


  (1)抗生素:尤其是青霉素、头孢菌素等β-内酰胺类;


  (2)解热镇痛药:如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等;


  (3)麻醉药及围术期用药:包括肌松剂、诱导剂;


  (4)中药注射剂:在我国应用广泛,对于花粉过敏患者风险常常相对更高。


  药物过敏的“报警信号”有哪些


  药物过敏的表现因人而异,可迅速出现,也可能滞后几天甚至一周以上。皮肤症状最常见,约80%以上的药物过敏患者会出现皮肤表现,包括面部、眼睑、嘴唇或四肢水肿,全身皮肤瘙痒、风团、皮疹、脱屑、渗液;除此以外,还可以累及身体其他系统:


  (1)呼吸道症状,如咳嗽、喘息、喉头水肿、气促;


  (2)消化系统反应,如恶心、腹泻、腹痛;


  (3)重症者可能出现低血压、休克,甚至多器官功能障碍。


  如何判断和记录药物过敏反应,这些细节不能忽略


  诊断药物过敏不是靠医生简单开个化验单,也不是只凭患者主观感觉,而是需要通过详细问诊综合判断。患者在使用药物后若出现疑似过敏反应,应尽快就医,并做到以下几点:


  1.记录清楚药物通用名(非商品名):同一成分可能有多个品牌;


  2.明确用药时间与发作时间:是立即反应还是延迟数小时、数天后发作;


  3.描述具体症状:皮疹位置、是否伴随发热、是否合并喘息、胃肠不适等;


  4.保存诊断和治疗记录:如急诊记录、开药科室就诊病历等资料;


  5. 主动告知医生过敏史:特别是在手术前或更换药物时。


  普通人用药前需要注意什么,这几类人群尤其要小心


  有过敏史或家族过敏史的人群,在用药前应特别注意,提前向医生说明情况,以便评估是否需要替代药物或提前预防。


  (1)孕妇、儿童、老年人:皮肤屏障弱,机体更敏感,用药应谨慎监测;


  (2)曾出现重度过敏反应的人群:如过敏性休克、过敏导致喉头水肿的患者,应高度警惕;


  (2)家族中有特定药物过敏者:如卡马西平、别嘌醇过敏,有一定遗传风险,部分人群可考虑进行HLA基因筛查。


  不少人对药物过敏存在误区


  误区一:以前吃过这个药就不会过敏


  错!药物过敏需要一个致敏的过程,首次用药不出现过敏,不代表以后不会。


  误区二:对海鲜过敏不能注射CT增强造影剂


  两者过敏的成分和机制完全不同,无明确关联,不能一概而论。


  误区三:症状轻微就不用就医


  即使皮疹轻微,也可能是严重反应的前兆,建议就医评估。


  “恐惧不是解决办法,理性判断、科学记录,才是保护自己的关键。”


  从诊断到治疗,药物过敏科的“新武器”


  精准医疗时代,药物过敏的诊疗也正不断进步。完善的围术期药物筛查体包括:


  (1)皮肤点刺/斑贴试验:识别具体药物成分;


  (2)血清检测:少数药物可抽血检测特异性抗体;


  (3)药物激发实验:在严密监控和应急准备下,少量给予药物,分次递增,确认是否过敏;


  (4)药物脱敏治疗:在病情需要的情况下,某些过敏药物在必要时可考虑在病房严密监护下进行脱敏治疗。


  (5)预防用药:如患者确实没有替代药物,也无法做脱敏治疗,必要时可提前使用抗组胺药、糖皮质激素类药物,并联合单抗类药物进行预防保护,因临床风险较高,需要严格遵医嘱进行。



(责任编辑:常靖婕)

分享至

×

右键点击另存二维码!

    相关阅读
网民评论

{nickName} {addTime}
replyContent_{id}
{content}
adminreplyContent_{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