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心血管病危险因素 达标治疗不容忽视

  • 作者:白 毅
  • 来源:中国医药报
  • 2016-07-06 10:04

  日前,由国家心血管病中心组织编撰的《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5》(以下简称报告)正式出炉。随着国家心血管病防控形势日益严峻,报告将进行全国宣传推广,主要是通过北京、广州、上海、重庆、沈阳5大主要城市的宣讲活动,增进各级地方政府、疾病防治人员对心脑血管疾病流行形势的认识,加深慢病防控紧迫形势的理解,并推动采取相应的行动。近日,专家在报告宣讲广州站活动中提醒,我国民众的心血管病危险因素普遍暴露,高血压、血脂异常、糖尿病和肥胖的患病率持续增加,必须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遏制心血管病的持续增长态势,争取让心管血病的拐点早日到来。

   基层医院作用不可忽视

  广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王晔副所长指出,广东省死因监测系统的报告显示,首位死因是心血管病,第二位是肿瘤。

  国家心血管病中心防治资讯部主任、北京阜外医院心内科主任陈伟伟教授介绍,心血管病死亡的情况,2014年的报告已经发现新的苗头,即农村居民心血管病,尤其冠心病死亡已明显超越城市居民;2015年的报告中继续呈现出这一苗头,且还有增加的趋势。陈伟伟强调,这就提示我们,在医疗资源配置、在心血管病防治策略上应注意这个走向,不能忽视农村居民,一定要加强农村的防治工作。

  陈伟伟表示,根据目前的预测,如果不采取积极有效措施,2020年之前我国心脑血管病死亡率的“拐点”很难出现。心血管疾病是可防可控的,因此更需要全社会加大重视力度,并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广东省人民医院心内科主任、高血压病研究室副主任冯颖青教授特别强调,心血管病的防治重点应放到基层。通过大医院和基层医院大手拉小手,从培训基层医生开始,让基层医生按照指南进行防治,从而使其诊疗更加规范化,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人群的防控工作,如对于高危和低危人群进行跟踪、随访、治疗等。

   重视血脂监测和达标

  在众多危险因素中,胆固醇指标异常是冠心病、心肌梗死、心脏性猝死和缺血性卒中的重要危险因素,尤其要重视的是坏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它就像一个沉默的杀手,附着在血管壁上,在血管壁上形成小斑块,而一旦斑块破裂或脱落,会在短时间堵塞血管,导致危及生命的急性心梗或卒中。

  陈伟伟指出,控制胆固醇是我国心血管疾病防治的关键举措。健康人群应定期进行血脂检查,知晓自己的LDL-C数值,评估患病风险,做到早发现、早治疗。缺血性心血管病患者及其他高危人群,应每6个月测量1次血脂;40岁以上男性和绝经后女性,应每年进行血脂检测;20岁以上成年人,应至少每5年测量1次血脂。

  报告显示,2011年我国血脂异常患者管理和胆固醇达标情况调查显示,39%的血脂异常患者接受调脂治疗,其中大多数使用他汀类药物。LDL-C的达标率为25.8%,心血管危险分层为高危和极高危的达标率分别为19.9%和21.1%。2012年血脂异常国际研究——中国(DYSIS-China)显示,住院患者的他汀治疗率为88.9%。接受调脂药物治疗的患者,38.5%未达到LDL-C目标值,且心血管病危险分层较高组不达到率较高。

  陈伟伟提示,对于高胆固醇或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应该抑制体内胆固醇的合成,服用他汀类药物,同时要注意饮食的均衡和营养的多样。

   血压管理避免用药误区

  冯颖青介绍,高血压是造成心肌梗死、心源性猝死及卒中等疾病的最主要危险因素。在血压方面,情况同样不容乐观。报告显示,我国高血压的患病率仍在持续攀升。2015年6月30日国务院新闻办发布的2012年国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调查报告显示,我国18岁以上居民高血压患病率为25.2%,根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测算患病人数为2.7亿人。

  冯颖青指出,在血压管理中,患者的认知和自我管理是重中之重。目前,高血压患者普遍缺乏正确的降压知识,很多患者存在用药随意、用药间隔不规律、头晕才服药、没有症状就自行停药等误区。这些误区,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高血压疾病控制率的达成。

  陈伟伟特别强调,目前我国高血压的治疗达标率尚待提高,高血压患者一定要树立正确的降压理念,坚持规律服药,服用长效平稳的降压药,做到缓慢降压,控制好自己的血压。

  广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副主任刘华章也指出,高血压的控制确实是一个难题。要解决问题光靠在下游用药还不行,一定要在上游堵住它,即健康的生活方式,比如通过系统规律的运动、饮食的控制,综合起来才能达到效果。

  王晔指出,高血压等慢病是生活方式疾病,患病因素来自于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比如肥胖、吸烟、喝酒、摄入盐分过多等,这些都可以通过改变生活方式加以控制,基层医生对此得心应手,专业素养完全没有问题。陈伟伟也表示,应将生活方式的干预交给全科医生和家庭医生,让他们来跟踪管理,帮助患者提高自我管理的能力。

(责任编辑:)

分享至

×

右键点击另存二维码!

网民评论

{nickName} {addTime}
replyContent_{id}
{content}
adminreplyContent_{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