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版《中国药典》四部理化分析通用技术要求增修订概况(上)

  • 2025-07-31 16:58
  • 作者:
  • 来源:中国医药报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以下简称《中国药典》)通用技术要求涵盖了药品标准的共性要求,是药典标准的基础,反映了我国药品质量控制整体水平和在国际药品贸易中的竞争实力。其中,理化分析通用技术要求包括一般鉴别试验、光谱法、色谱法、物理常数测定法、其他测定法、限量检查法、特性检查法、分子生物学检查法、中药其他方法和相关的指导原则,广泛应用于中药、化学药、生物制品和药用辅料的质量控制。近年来,新的生产制造方法持续涌现,复杂疗法和治疗方式不断推陈出新,制药行业由本土化向全球化转变。这些发展环境的变化给现有的药品质量控制和监管框架带来诸多挑战,并影响着各种用于药品质量控制的方法和技术。在此背景下,2025年版《中国药典》理化分析通用技术要求进行了科学系统的增修订,以满足当下和未来制药行业的多样化需求;抓住我国医药产业发展机遇,注重与国际人用药品注册技术协调会(ICH)指导原则协调;充分发挥《中国药典》引领性作用,借鉴和采用国际先进成熟分析技术,完善药品质量控制要求,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助力我国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本文对2025年版《中国药典》四部理化分析通用技术要求的主要特点和增修订内容进行全面介绍。


推进ICH Q系列指导原则的转化实施


ICH Q4药典指导原则在《中国药典》的转化实施

在文献和行业内调研、方法比对研究和验证工作的基础上,兼顾国内外企业的利益诉求,评估实施ICH Q4对药品研发、生产、检验、注册及监管可能产生的影响,在确保适用性的前提下,采用“直接协调”和“并行收载”两种方式,增修订10个《中国药典》理化分析通用技术要求与ICH Q4协调,为我国药品走向国际搭建了更便捷的新桥梁。直接协调,即在《中国药典》原文基础上进行修订或全部接受ICH Q4B的要求,使《中国药典》相关内容与ICH Q4B尽可能协调,如0542毛细管电泳法、0903不溶性微粒检查法、0923片剂脆碎度检查法、0942最低装量检查法、0982粒度和粒度分布测定法、0993堆密度和振实密度。并行收载,即《中国药典》现收载方法为第一法或判定法1,ICH Q4B协调方法为第二法或判定法2。新注册的品种两种方法可任选其一,并在标准项下标注所采用的方法。已上市品种在未作标准修订或变更前默认执行第一法,也可以通过上市后变更程序申请执行ICH Q4B协调方法,如0841炽灼残渣检查法、0921崩解时限检查法(判定法)、0931溶出度与释放度测定法(判定法)、0940单位剂量均匀性检查法。

ICH Q2分析方法验证指导原则在《中国药典》的转化实施

参考ICH Q2、Q14,结合实际工作情况,增修订9101分析方法验证指导原则、9098不确定度评定指导原则、9097分析数据的解释与处理指导原则,引入新的分析方法评价的理念和工具,加强对新分析技术的验证指导,确保分析方法能够满足所期望的应用目的,提高对产品质量评价的准确性。

9101分析方法验证指导原则的修订内容包括:扩大、明确指导原则适用范围;修改文本结构框架,对需验证的性能特征重新分类,修订待测量的质量属性(分析项目)和与其相应的性能特征;引入分析方法生命周期等理念;明确耐用性研究和系统适用性试验的地位和作用;增加分析方法验证实验和标准的选择建议;增加对多变量方法的考虑;扩大范围的定义,举例说明一些分析方法的建议可报告范围;增加方法验证统计学考虑;引入准确度和精密度的联合验证;增加术语及其定义,增强对分析方法验证的理解;删除有关HORWITZ方程引入的对准确度和精密度要求的描述。

分析数据的科学解释和评价直接关系到产品质量的最终决策是否科学可靠。新增9097分析数据的解释与处理指导原则,为药典中使用的统计提供基本原理、数据分析和处理方法。指导药品领域选择科学可靠的统计方法,给出如何利用统计分析方法对药品生产工艺和产品进行规范决策,也为使用数据评估药品质量提供一个科学、可接受的监管方向。主要内容包括前言、描述性统计、推断性统计、基本统计原理、常用统计方法等。

测量不确定度用于表征合理地赋予被测量值的分散性,是与测量结果相联系的非负参数,是对被测量客观值在某一量值范围内的评估,也是对测量结果质量的定量表征。随着国际接轨进程加快,测量不确定度作为评价分析方法和检测结果的必不可少组成部分,其重要性日渐凸显。增订9098不确定度评定指导原则,旨在为药品检测实验室的不确定度评定提供指导,以科学、合理的方法评价和表示药品检测结果,推动不确定度评价方法在药品检验中更为广泛地应用,促进药品检验技术水平不断提高。指导原则主要包括:测量不确定度评定在药品检测结果评价中的意义和重要性;不确定度评定在药品检测中的适用性和主要应用;适用范围;不确定度的评定基本方法、基本步骤、计算公式和结果表示方式。

ICH Q3C残留溶剂、Q3D元素杂质指导原则在《中国药典》的转化实施

修订0861残留溶剂通则,与ICH Q3C更加协调。基于风险评估和过程控制的理念,对在技术上不可避免使用的溶剂提出了评估和检查建议,提供了原料药、辅料和制剂残留溶剂的评估与测定方法。增订0862元素杂质通则,与ICH Q3D协调。采用基于风险的方法对元素杂质进行评估,对药品全生命周期内存在的元素杂质进行控制,提供了评估和控制药品中元素杂质的有关依据,以及元素杂质种类及其限度的确认方法,为元素杂质测定方法的选择、建立、验证和使用提供指导。


增修订应用广泛的仪器分析技术


修订0400光学分析法。光学分析方法是药品质量控制中使用广泛的一大类分析检测技术,包括光谱法和非光谱法。近年来,一些新的光学技术作为质量控制方法陆续在药品标准中得到应用,并作为通则方法或指导原则收载入《中国药典》。因此,将原0400光谱法总则名称修订为光学分析法,增加非光谱法中的光散射法、原子发射光谱法、原子光谱法等,并对各种光学方法进行分类归属。

增订9094分析仪器确证指导原则。分析仪器确证是分析仪器全生命周期使用过程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是确保仪器性能可靠,测量所获得的数据准确,持续符合预期用途。该指导原则旨在建立统一的技术指南,对药品质量研究、药品生产质量控制和药品检验中如何进行分析仪器确证提供指导,对分析仪器设备分类、确定确证范围以及仪器确证各阶段的具体实施提供参考,确保实验室分析仪器全生命周期内的规范管理,促进实验室质量管理与国际接轨。主要内容包括前言、数据质量组成、分析仪器确证过程、分析仪器确证实施、软件验证、变更控制和分析仪器确证文件。

增订9032分析用电子天平称量指导原则。称量是药物分析实验中最常规的操作之一,是保证分析结果准确可靠的基础与核心。该指导原则的增订与世界先进技术要求接轨,同时也符合我国现阶段国情,使技术要求便于操作。主要内容包括仪器性能确认,天平安装、使用和维护,称量规范等操作。

增订9031化学成像指导原则。化学成像可同时提供样品的成分信息与空间信息,能可视化分析样品表面的分布特征,可实现不同样品之间的快速和无损比较,是传统光谱分析方法的重要补充。该指导原则的增订旨在为化学成像在药品成分鉴别、含量分布评估、物理形态表征等应用中提供指导,促进多信息融合检测技术在我国制药行业的应用。主要内容包括适用范围、成像特点、成像系统、采集模式和成像过程。

新增0408原子荧光光谱法。促进我国自主研制的科学仪器在我国制药领域中的应用,适用于中药材、中成药、化学药品及辅料中部分重金属元素的限度检查及含量测定。主要包括对仪器的一般要求、干扰和校正、供试品溶液的制备、测定法和检测限及定量限。

增订0471扫描电子显微镜法。扫描电子显微镜不但能观察样品表面形貌,还能进行成分和元素的分析以及结晶学分析。扫描电子显微镜在中药、化药、生物制品、药用辅料和药包材等的检测均有广阔的应用前景。通则阐述其仪器种类、检测原理、适用范围、仪器装置以及检测方法等,以扩大其在药品研发和药品质量控制领域中的进一步应用。

修订0402红外光谱法。主要修订内容包括:修订通则名称并调整通则结构;增订应用范围、谱图表示单位;测量模式部分补充原理,并增加漫反射和红外显微镜的内容;仪器部分提出仪器校验的要求及系统适用性方案;对定性定量方法部分进行精简概括,增订谱图比对和结果判断方法,补充定量分析的具体方法并给出方法验证方案等。

删除9104近红外分光光度法指导原则,增订为0403近红外光谱法,促进近红外光谱法的进一步应用。主要修订内容包括:修订方法的应用范围、适用性;修订测量模式,将透反射模式作为第三种测量模式,与透射和反射模式并列,并增加测样装置的介绍;修订仪器校验与自检的细则方法和一般要求;修订定性和定量方法的内容,根据应用将方法分为定性、限度和趋势分析、定量分析三大类,并通过引用9096化学计量学指导原则,简化具体方法和流程的描述,使内容更紧凑;增订应用近红外光谱法的关键技术要求。

修订0431质谱法。根据质谱技术的应用实践及近年来的发展,增加目前质谱法已经成熟的离子源、质量分析器、碎裂方式、数据采集模式、仪器确证、方法验证和确认等内容。

修订0441核磁共振波谱法。提高方法的先进性及对实际应用的指导性,重点补充了仪器确证、方法确认与验证、二维核磁共振、固体核磁共振等内容,同时增强与《中国药典》现有指导原则的协调与一致性。

修订0461X射线荧光光谱法。修订的主要内容包括对前言、供试品的制备、定量测定法的补充完善,以及增订方法学验证与确认中准确度、重复性、中间精密度、专属性、定量限、线性、范围、耐用性、确认相关的内容。

修订0502薄层色谱法。定量薄层色谱法的分离度是基于两相邻峰(斑点)距离和两相邻峰的峰宽计算,此次修订增加以半高峰宽计算分离度的公式。但考虑各版《中国药典》的延续性,仍保留原有公式作为过渡,并明确当有异议时,分离度应以半高峰宽的计算结果为准。此外,增加了薄层色谱条件(参数)允许调整的内容,并以简单示例说明如何调整。

修订0512高效液相色谱法,完善色谱参数调整范围,增加滞留体积对梯度分离影响的描述,增加溶液制备的描述,对系统适用性试验进行修订和补充,在测定法中增加标准曲线测定法。

修订0513离子色谱法。增加离子色谱仪主要组成;推荐洗脱液中有机溶剂的参考比例范围,并补充有机溶剂添加的优缺点;增加洗脱液制备时的注意事项以及电解洗脱液在线发生器的描述;对离子色谱常用的电导检测器、安培检测器、质谱检测器进行详述;明确样品前处理目的,修订前处理方式,增加阀切换在线基体消除法、燃烧法。

修订0514分子排阻色谱法。主要修订内容包括:补充分子排阻色谱法所需的仪器组成,增加常用检测器;以峰谷比p/v替换原有分离度;将生物大分子聚合物分子量与分子量分布的测定法修订为凝胶渗透色谱测定法;增加分子排阻色谱-静态光散射测定法。

修订0521气相色谱法。为了提高气相色谱法的可操作性,明确规定色谱参数允许调整的范围。主要修订内容包括:增列色谱参数调整一项,并增订色谱参数允许调整的范围表;明确参数调整后出峰顺序、检测限等相关要求,必要时进行方法确认;明确调整色谱条件后测定结果产生异议时的处理规则;对品种项下指定或推荐色谱柱品牌的要求进行规定。(国家药典委员会供稿)


(责任编辑:刘思慧)

分享至

×

右键点击另存二维码!

    相关阅读
网民评论

{nickName} {addTime}
replyContent_{id}
{content}
adminreplyContent_{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