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尖瓣疾病治疗亟待创新方案瓣膜疾病全生命周期管理带来可持续获益
中国食品药品网讯(记者董笑非 卢飞宇) 4月26日,2025瓣膜病全生命周期管理国际会议在京召开。会上,国内外心外科专家围绕瓣膜病诊疗创新、微创瓣膜外科手术发展及患者全生命周期管理等议题展开深度探讨。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心血管病患病率持续上升,心脏瓣膜疾病已成为继冠心病、高血压之后的第三大心血管疾病。数据显示,我国约有2500万人受瓣膜病影响,平均每10位65岁以上老人中,大约就有1位存在心脏瓣膜问题,其中,又以二尖瓣疾病最为常见。然而,心脏瓣膜病起病隐匿、进展缓慢,加之公众对疾病认知不足,往往导致患者错过最佳干预时期。一旦错过,便极有可能诱发心力衰竭、血栓栓塞等并发症,严重时甚至危及生命。
“打个通俗的比方,心脏有四个房间,四个房间之间有四扇门相连,这四扇门如果出现问题,就是我们平常经常听到的瓣膜病。”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外科管委会主任凤玮教授说道,“胸闷、心悸、气短不是瓣膜病独有的症状,心脏病也有可能引起类似症状,所以诊断瓣膜病肯定不能够用单纯的症状去诊断。只要有所怀疑,感觉到不正常,比如小量运动就引起了以前大运动量才会出现的胸闷、气急或者心慌,就要及时去医院做超声检查。”
据了解,目前,外科置换手术依然是治疗二尖瓣疾病应用最广泛的方式之一,并朝着更微创、更耐久、更个体化的方向发展。同时,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以及患者对生活质量要求的提高,生物瓣膜在临床中的应用逐渐增多。但由于二尖瓣置换术患者中位年龄相对较轻,加之二尖瓣所承受血流冲击压力要高于其他瓣膜,更容易受损,患者未来可能会面临二次或者多次换瓣治疗的需要。因此,如何在治疗方案中兼顾当下和长远获益显得尤为重要。
与会专家认为,瓣膜疾病的治疗是一个长期过程,全生命周期管理在其中非常重要。在为患者制定治疗方案时,医疗团队必须进行全面且长远的考量。不仅要关注首次手术的效果,更要着眼于提升患者的可持续获益,为未来可能的再次换瓣做好准备,确保患者能够获得最佳的治疗效果。
“在换瓣过程中,瓣膜尤其是生物瓣对病人来讲,一是使用周期,二是门的大小,门框的大小,这两点对病人的长期影响是至关重要的。如果开始就换了一个使用周期相对较长的瓣膜,那么对病人来讲是非常获益的;即使生物瓣使用后出现坏损,如果第一次植入的是一个更大的门,那么二次我们再干预,在大门里再放一个小门,就会带来更大的益处。”凤玮进一步解释道,“随着新一代的生物瓣的涌现,新的瓣膜技术不光抗钙化,还可以把门面在相同门框的情况下,将开口面积做得更大。包括更低的瓣脚,也会给病人带来长期的获益。”
(责任编辑:宋莉)
分享至
右键点击另存二维码!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33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京)字082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3089号 京ICP备17013160号-1
《中国医药报》社有限公司 中国食品药品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