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海力促食安品牌深入人心

  • 2017-07-21 17:32
  • 作者:廖亮
  • 来源:中国医药报

人均监管经费连续三年增长,2016年达到全省第一,抽检数量去年达到9.89批次/千人口·年,3年来增长1.8倍;全市75个监管所全部配齐5名以上执法人员、1名聘用人员;执法车辆为3.6名执法人员/辆……近3年来,威海市食品药品监管局以创建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为抓手,夯实“四有两责”。威海市局软硬件的变化有目共睹,“食安威海”城市品牌逐渐深入人心。
  

图为威海市


经费保障到位
  

威海在创建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的同时,创建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市。威海市政府提出全域一体化创建思路,并把“双城联创”作为各级党委、政府一把手工程,纳入各级党委、政府目标管理和科学发展考核,形成了市区(县)镇村层层压实责任、压紧任务的四级联动机制。值得一提的是,在威海,食品安全经费纳入财政预算,而且增长幅度高于经常性财政收入增长幅度。
  

据悉,仅2015年,全市食品安全经费16886万元,较2014年就增长 145.3%,2016年,全市食品安全经费18661万元,全市人均监管经费达到26.32元,已连续3年保持全省第一。因经费保障到位,2016年,威海的抽检数量已经达到了9.89批次/千人口·年,是全省平均水平的2.2倍,而今年的目标是千人口10批次。
  

充足的经费保障,为威海基层监管所硬件设施提供了有力支撑。目前,威海75个基层监管所平均办公及业务用房面积达到了331平方米,在全省创建基层所“十个一”(一台电脑、一台打印机、一套快检设备等)的标准下,威海首创基层所“十五个一”装备配备标准和“5+1”人员配备模式,全市75个监管所全部达到“十五个一”标准,全部配齐5名以上执法人员、1名聘用人员;村社一律配备食品安全协管员,每人每月补贴200元。公务用车制度改革后,威海市食药监系统保留执法车辆148辆,加上长期租用政府公共服务平台车辆26辆,按持有执法证并从事监管执法工作的人员573人算,为3.3名执法人员/辆。
  

威海75个基层监管所全部建立了不低于50平方米的快检室,且仪器先进。每个所除了一般的快检设备外,还配备了检测瘦肉精、地沟油的设备,并由街道或乡镇派驻专门检测人员进行操作,业务操作更娴熟专业,问题发现更及时。另外,威海市局还招标10家第三方检测机构,形成互为补充的检验检测体系。
  

监管链条完整
  

威海市局监管人员及时了解百姓需求,对于群众日常关心以及突出敏感的问题,如胶带捆绑蔬菜含甲醛问题,网络订餐、进口食品安全问题等,有针对性部署专项整治,提高了群众对于食品安全的获得感。
  

威海市局日常的飞行检查都是由分管局长亲自带队,且邀请媒体记者同行,检查结果在当地收视率最高的电视栏目《直播威海——食药现场报道》中播出。此举不仅有效震慑了具有不规范经营行为的行政相对人,也时时督促执法人员提高执法的专业性。监管结果一律公开,违法行为一律曝光,严重失信的一律纳入“黑名单”,威海市局已形成从查实到处置到见光的完整链条。
  

在威海,无论大小超市、商店,都有“一票通”的台账,威海市局以“一票通”为载体,以索证索票、进货查验为重点,在批发市场、农贸市场、商超全面推行食用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实现了产地准出与市场准入无缝衔接。此外,该市还创新建立“食安、农安、公安”三大系统资源共享、行刑衔接、联勤联动的“三安联动”工作机制,实现从农田到餐桌全程监管。
  

通过重点培育一批放心食品加工基地和食品生产示范企业、打造一批餐饮安全示范街区、创建一批食品经营示范单位等活动,威海市局全面实施“食安威海”品牌引领行动,已建设放心食品生产基地7处,打造餐饮服务示范街26条,创建示范单位1468家,连锁商超覆盖全部镇街,连锁配餐企业覆盖50%以上的大型企业食堂和80%以上的学校食堂。

(责任编辑:)

分享至

×

右键点击另存二维码!

    相关阅读
网民评论

{nickName} {addTime}
replyContent_{id}
{content}
adminreplyContent_{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