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异化创新 高端化发展 走出面膜市场“低价螺旋”困局
面膜,这个美妆行业的超级品类,如今正深陷“低价螺旋”的困局之中。
一方面是供需失衡。截至目前,共计有2.6万余个品牌推出11万余个面膜产品,供过于求,且同质化严重,“内卷”已成定局。另一方面是格局失衡。美即、敷尔佳、悦诗风吟等面膜头部品牌难抵行业寒流,销售平台格局也在发生变化——抖音、拼多多面膜销量超越淘宝天猫,低价面膜正以性价比优势抢占市场。
在这场消耗战中,面膜品类被迫陷入“价格下降-利润压缩-产品质量下降-消费者信任透支-价格进一步下降”的螺旋。但危机往往伴随着重构的契机,进行差异化创新,推动高端化发展或将帮助面膜这一超级品类重塑价值感,焕发新的生机。
面膜品类“降温”
面膜新品的备案数量,是面膜市场的“晴雨表”。根据美修大数据,近10年面膜品类新品备案情况可划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2016—2020年,每年面膜新品数不超过3000个,虽有波动,但整体较为平稳。
自2021年起进入第二阶段,面膜新品备案步入快车道,并保持高速增长态势。2021年,超8000个品牌入局面膜赛道,涌现出1.3万余个新品,同比增幅高达293%。2023年,面膜备案数量增长达到顶峰,当年新品备案数超2.6万个。
经过短短几年的井喷式增长,2024年面膜市场发展步入第三阶段,新品备案数量迎来拐点,全年新品数同比下降4.4%至2.5万个。今年也延续了下降态势,1—8月面膜备案数同比下降19.3%至1.4万个。
具体到品牌方面,各品牌在面膜品类的布局方面也逐渐冷静。
按美修指数排名的热门品牌TOP10中,近三年面膜新品备案数复合增长率为负数的品牌占比达八成(详见表)。其中,面膜产品总数累计较多的品牌是薇诺娜,近三年面膜新品备案数复合增长率为-25.46%;雅诗兰黛自2024年开始,未再推出任何面膜新品;今年以来,除了雅诗兰黛,香奈儿、自然堂也没有再推出面膜新品。

按照面膜产品总数排名,排在TOP10的品牌新品备案数量下降幅度虽然没有热门品牌TOP10那么明显,但近三年面膜备案数复合增长率为负数的品牌也占据了半壁江山。就连专业面膜品牌,近几年也纷纷“偃旗息鼓”——美即面膜2024年以“线上渠道闭店”落下帷幕;“医美面膜第一股”敷尔佳,如今也增长乏力。一路狂奔的面膜品类,被按下了“暂停键”。
品类热度受多重因素影响
过去几年间,面膜品类的火热并非偶然,而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产能和技术的不断提升,使大规模生产高品质面膜成为可能;舒适的体验和即时可见的效果,让面膜成为消费者尝试“护肤升级”的首选。作为一个国民度很高的品类,面膜相比其他美妆品类,复购率高、渗透率高且毛利率高,吸引了大量资本和品牌入局。
以珀莱雅为例,2019年曾推出“黑海盐泡泡面膜”,在头部主播的助力下,该产品一举成为当年7月淘宝和天猫全网护肤品品类销量第一。珀莱雅自此崭露头角。在领头羊的带领下,面膜品类迅速升温。据欧特欧国际咨询公布的数据,2021年我国线上渠道面膜产品的零售额为332.7亿元,这正与彼时面膜新品备案数量的快速增长相呼应。
近年来面膜品类衰落、陷入低价内卷的原因同样复杂且具有警示意义。
同质化严重——
产品同质化已成为化妆品行业的通病,只要出现一款爆品,市场上很快就会出现概念相同、成分照搬且价格更低的产品。
2019年珀莱雅的“黑海盐泡泡面膜”获得成功后,便成为市场上争相模仿的对象。各大平台陆续出现了一批价格更低、功效宣称更优的泡泡面膜,使得珀莱雅的产品销量高开低走。经此一役,珀莱雅避开面膜的同质化红海,进入门槛较高的抗衰精华赛道,辅以“早C晚A”的护肤概念,得以重构品牌竞争优势。
价格崩塌——
随着美妆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为了抢占市场份额,品牌纷纷降价促销,陷入畸形的价格战。
以今年1—6月抖音面膜GMV(商品交易总额)TOP10品牌榜为例,过半品牌的面膜单片价格跌至个位数,如GIK的一款面膜每片价格低至1.8元。
价格崩塌的另一个佐证是,从2024年2月1日—2025年1月31日的销售数据来看,抖音面膜市场已经全面超越淘宝天猫平台;在2024年12月—2025年1月期间,拼多多面膜销量也出现超越淘宝天猫平台的迹象,可见追求极致性价比的面膜正在抢占市场。
一旦消费者对面膜产品形成低价格的认知,整个品类的高端化路径就会被切断,品牌将难以通过转战中高端市场提振业绩。
消费者信任透支——
在追求“高效护肤”的消费趋势中,从功效、概念到技术、成分再到膜布,面膜品类开启了全方位竞争。
当一盒面膜宣称含有烟酰胺、泛醇、丙二醇、透明质酸钠等多种功效成分,使用天然膜材,能从肌底改善问题,既抗皱又美白,却只卖9.9元一盒时,其质量可想而知。但这种面膜,在各大电商平台均有出现。
业内人士表示,面膜品类的衰落,始于行业一段时间的劣币驱逐良币,层出不穷的“奇迹成分”和夸大宣称,不断透支着品类价值,造成消费者的信任崩塌。
与此同时,直播电商的兴起加速了面膜的价格透明化。当消费者可以在直播间用不到原价三分之一的价格买到产品时,面膜的价值感更难以维持,逐渐成为引流工具和赠品。
“高端化”发展序幕拉开
在愈发艰难的处境下,面膜还是不是一门好生意?答案是肯定的。
据诺斯贝尔联合用户说发布的《2025中国面膜市场创新与全球消费趋势报告》(以下简称《报告》),面膜品类市场规模正以8%的年均复合增长率稳健增长,预计2030年将扩张至400亿美元(约合2905亿元),其中我国面膜市场规模将突破1464.2亿元。
在业内人士看来,面膜是一个长红品类,品牌想要跳出存量博弈,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第一,进行差异化创新。不少品牌总把“创新”挂在嘴边,可真正能做到“差异化”的却屈指可数。珀莱雅“黑海盐泡泡面膜”、美即首创的单片面膜销售模式等曾经取得的成功,都验证了一点——品牌唯有进行差异化创新,率先抢占用户,才有可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
第二,塑造价值感。差异化只是找到蓝海的入口,要守住蓝海,品牌还需要为消费者提供“不可替代的价值”。当前,化妆品产业加速从“流量驱动”转向“价值驱动”,面膜创新的重点可聚焦让产品超越“功能载体”,成为连接技术、文化与情感的“美学符号”。面膜也可以通过融入科技力、情绪共鸣与可持续理念,以及场景与功效的精细化发展,从而成为兼具功能与情感意义的护肤载体。而在新品策划方面,即时性面膜、密集型面膜、精准型面膜以及体验型面膜的发展潜力值得关注。
第三,高端化发展。想要走出目前的困局,面膜高端化发展成为必然趋势。根据《报告》,从销售额来看,抖音、淘宝天猫两大平台的贴片面膜核心价格区间均为100~300元,占平台约40%市场份额。可见,面膜品类正在向中高端方向发展。高端面膜市场也不断迎来新品牌。不久前,林清轩正式入局这一赛道,推出新品面膜。
面膜市场高端化序幕的开启,标志着行业正式步入以价值重构为核心的下半场。唯有真正实现品牌升级与产业洗牌,才能拿到下半场的入场券。
[作者单位:品观科技(武汉)有限公司]
(责任编辑:张可欣)
分享至
右键点击另存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