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广泛撒网”转向“精准卡位” ——上半年跨国药企研发动向分析

  • 2025-10-28 12:47
  • 作者:邱浩洋 陈浩
  • 来源:中国医药报

近期,随着跨国药企(MNC)2025年上半年财报陆续披露,行业竞争压力与技术迭代加速的双重效应进一步显现,全球药物研发格局正经历深刻调整。部分企业选择战略聚焦,通过大幅削减非核心管线精简运营;而面临专利悬崖压力的企业,则采取更为激进的转型策略,在全球范围内广泛筛选具有临床价值的创新管线,推动行业资源向具备持续创新能力的企业集中(详见图)。


1


强生

双抗产品开始发力,两条管线终结


7月16日,强生公布2025年上半年业绩:整体营收456.36亿美元,同比增长4.1%。其中,创新药业务上半年收入约为290.75亿美元,同比增长3.6%,是上半年制药板块中收入最高的MNC药企。从营收板块来看,上半年表现最出彩的为肿瘤药领域,营收119.90亿美元,同比增长21.1%;短板板块为自免药物,营收77亿美元,同比降低14.1%。


值得注意的是,上半年强生双抗产品持续发力,销售均表现不俗且仍有较大潜力。其中,Tecvayli(特立妥单抗)是全球首款CD3/BCMA双抗,也是强生多发性骨髓瘤管线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上半年实现销售额3.17亿美元,同比增长18.2%。Talvey(塔奎妥单抗)是一款GPRC5D/CD3双抗,用于治疗复发或难治性多发性骨髓瘤成人患者,今年2月在中国获批上市。上半年Talvey快速放量,销售额达1.92亿美元,同比增长52%。Rybrevant(埃万妥单抗)是全球首款EGFR/c-MET双抗,用于治疗铂类化疗进展后携带EGFR外显子20插入突变的晚期或转移性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今年2月在中国获批上市。上半年Rybrevant和EGFR T790M抑制剂Lazcluze共同实现销售额3.20亿美元。


从在研管线进展来看,强生上半年一方面持续推进下一代核心产品,如2025年美国临床肿瘤学会(ASCO)大会上披露的三抗产品JNJ-5322(BCMA/GPRC5D/CD3),其Ⅱ期临床试验推荐剂量下客观缓解率达86%,被寄予厚望;另一方面,终止了两项关键项目,Aticaprant与GEN3014。前者为口服阿片κ受体拮抗剂,其治疗重度抑郁症的Ⅲ期临床试验因“疗效不足”被叫停;后者为靶向CD38的单克隆抗体,因治疗中断率高达51.1%,被放弃全球权益。


艾伯维

自免药物表现突出,ADC、双抗产品发力


7月31日,艾伯维公布2025年上半年业绩:总营收287.66亿美元,同比增长8%。其中,自免板块作为艾伯维近年来变化较多的板块,上半年全球净收入138.95亿美元,同比增长12.6%,主要原因在于两款接棒Humira(修美乐)的管线表现突出。其中,Skyrizi(利生奇珠单抗)上半年收入78.48亿美元,同比增长65.8%;Rinvoq(乌帕替尼)上半年收入37.46亿美元,同比增长48.5%。


上半年艾伯维在肿瘤领域的表现同样不俗,净收入为33.09亿美元,同比增长4.2%。在BTK抑制剂Imbruvica收入同比下降10.7%的情况下,依靠抗体偶联药物(ADC),成功挽回颓势:Elahere作为全球首款获批上市的FR ADC,上半年收入3.38亿美元,同比增长75.5%。此外,Epkinly作为艾伯维以39亿美元的代价从Genmab高价引进的双抗药物,上半年收入1.21亿美元,同比增长92.1%。


在管线调整方面,上半年艾伯维终结了一款名为lutikizumab的IL-1靶向药物在溃疡性结肠炎单药治疗方面的开发,其原因在于结肠炎内镜改善结果未能与Humira产生足够的差异。


辉瑞

调转“船头”,转向下一代抗肿瘤疗法


8月5日,辉瑞公布2025年半年报:总营收283.7亿美元,同比增长仅1%。从业务板块来看,初级诊疗、特殊护理和肿瘤治疗三大业务领域在二季度的营收虽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长,但具体产品上,以阿哌沙班为首的基础业务板块增长相对乏力,且受到市场新品与专利到期的双重挤压,增长的趋势性较弱。


因此,近年来辉瑞大举引入外部管线,补强产品矩阵,仅上半年就有不低于9项BD(商务拓展)合作达成,且大多涉及肿瘤领域。而事实证明其管线补强策略确实卓有成效,收购Seagen所获得的产品多数在放量增长,ADC产品合计收入超15亿美元。


在管线调整上,二季度辉瑞共有8个临床项目被终止,其中包括备受瞩目的Vepdegestrant(PROTAC药物)、PF-06954522(GLP-1R激动剂)等。其中,PF-06954522是辉瑞GLP-1在研管线中的“独苗”。该管线的终止,预示着辉瑞或将短期内全面退出GLP-1产品的竞争(不排除后续在GLP-1类ADC管线弯道超车)。


以辉瑞现阶段的新药战略规划来看,其似乎在有意规避在研管线中竞争优势不足的领域,转而重新聚焦抗肿瘤领域,“押注”下一代抗肿瘤疗法,如PD-1/VEGF双抗SSGJ-707(PF-08634404)项目。


礼来

替尔泊肽成“潜力股”,基因疗法受青睐


8月7日,礼来公布上半年业绩:总营收282.86亿美元,同比增长41%。糖尿病药物板块是礼来的核心业务,上半年度拉糖肽和替尔泊肽等主力产品表现优异。


从具体产品表现来看,Mounjaro(降糖版替尔泊肽)与Zepbound(减重版替尔泊肽)上半年合计收入147.34亿美元,与司美格鲁肽总收入166.83亿美元的差距进一步缩小。另外,自今年一季度开始,礼来的GLP-1产品在美国市场的处方量占比(53.3%)已超过了诺和诺德(46.1%)。


在新药研发进展方面,上半年礼来的口服GLP-1产品Orforglipron用于治疗肥胖的Ⅲ期临床研究数据公布。结果显示,72周的平均体重降幅(11.5%)与其Ⅱ期临床试验中36周时的效果相近,提示该药物长期疗效未持续显著提升。


在管线调整上,上半年礼来终止了LY3972406、Mazisotine(CNTX-0290)、LY3885125、LY3839840等4个临床研究项目。对于下一代重磅药物的开拓,除减重、降糖领域的优势产品外,礼来对基因疗法显示出较大兴趣,主要集中在神经科学和代谢性疾病两大领域。


罗氏

放弃TIGIT,加码布局减重领域


7月24日,罗氏公布2025年上半年业绩:总营收309.44亿瑞士法郎(约为360.25亿美元,按上半年平均汇率换算),同比增长7%。


上半年,罗氏在肿瘤、免疫、神经学、眼科、诊断等板块的营收均实现强劲增长,其中肿瘤板块收入占比最高,但增幅略逊于其他板块。这主要是由于该板块的营收仍在承受贝伐珠单抗、利妥昔单抗和曲妥珠单抗“三驾马车”失速带来的负面影响。好在板块内血液肿瘤药物表现亮眼,CD79b ADC药物Polivy(维泊妥珠单抗)、CD3/CD20双抗Columvi(格菲妥单抗)和Iunsumio(莫妥珠单抗)业绩实现了强劲增长。


在研管线方面,二季度罗氏核心管线在取得诸多进展的同时,也存在不少失利,共削减7个临床试验项目,涵盖4项Ⅰ期临床研究和3项Ⅲ期临床研究。其中,最受关注的当数TIGIT单抗RG6058(替瑞利尤单抗)仅剩的两项Ⅲ期临床试验均被终止,这或许意味着罗氏至此彻底放弃对该靶点的研发。


在罗氏的未来管线规划中,围绕心肾代谢领域的布局重点将集中于“减重”,包括GLP-1/GIP双靶点激动剂、胰岛素类似物、GDF8抗体等,而肿瘤领域的重点布局则集中于三抗TCE(DLL3、Cl audin6)和ADC(DLL3、cMET)领域。


阿斯利康

肿瘤药收入高增长,CAR-T项目终止


7月29日,阿斯利康发布2025年上半年财报:总收入达280.45亿美元,同比增长11%,研发管线收获多项重要进展。其中,肿瘤药仍是现阶段阿斯利康的业绩支柱,上半年营收119.54亿美元,同比增长16%,占总营收的43%,这主要得益于其在ADC和双抗药物方面的突破。


在ADC药物领域,Enhertu(德曲妥珠单抗)作为备受瞩目的HER2靶向ADC药物,上半年营收12.62亿美元,同比增长38%,加上第一三共财报收入,上半年收入约为22.89亿美元,增长依旧迅猛。Datroway(德达博妥单抗)是一款TROP2 ADC,是阿斯利康第二款ADC药物,由于刚刚获批尚在起步阶段,其上半年销售额为0.14亿美元。


在双抗药物领域,Rilvegostomig(PD-1/TIGIT双抗)的研发目前主要联合化疗或ADC药物开展,均展现出协同效应,在非小细胞肺癌、胃肠道癌症治疗方面均有不同程度的临床试验布局。阿斯利康对Volrustomig(PD-1/CTLA-4双抗)布局了多个适应证。其中在针对肾细胞癌(eVOLVE-RCC02)和宫颈癌(eVOLVE-Cervical)的临床试验中,单药或联合治疗显示出优于传统免疫联合方案的安全性和疗效,预计下半年将迎来多项关键数据。


在管线调整方面,阿斯利康终止了5项临床试验,其中3个为CAR-T项目(AZD5851、AZD6422与NT-125)。3款细胞疗法的Ⅰ期临床此次被终止后,阿斯利康管线中已不再有任何相关临床试验开展。对此,阿斯利康归因于细胞治疗领域存在研发周期长、成本难控、标准化水平低等问题,经权衡后决定重新分配资源,集中投入更具可行性与回报潜力的细胞治疗项目。


默沙东

打造“K药+ADC”体系,实现生态突围


7月29日,默沙东公布上半年业绩:总营收313.38亿美元,同比下降2%。其中,核心产品Keytruda(帕博利珠单抗)销售额为79.56亿美元,同比仅增长7%,增长势头显著放缓;而另一款主力产品Gardasil(HPV疫苗)系列的上半年销售额为24.53亿美元,同比大跌48%。寻找和培育下一代重磅疗法已成为默沙东的当务之急。


默沙东在二季度终止了多个临床管线,包括MK-1308(CTLA-4单抗)针对非小细胞肺癌的Ⅱ期临床研究、MK-6194(IL-2融合蛋白)针对红斑狼疮和白癜风的Ⅱ期临床研究、MK-1022(HER3-ADC)针对非小细胞肺癌的Ⅲ期临床研究,以及MK-7902(仑伐替尼)针对食管癌的Ⅲ期临床研究。


同时,默沙东明确表示将大力推进以ADC为代表的组织靶向疗法,重新打造“K药+ADC”联合治疗体系。截至目前,该公司在ADC领域的BD交易累计投入已接近400亿美元,先后通过与第一三共、科伦博泰联合开发以及收购VelosBio等方式扩充资产。除肿瘤领域之外,默沙东也将心血管板块作为重点方向,管线中的口服PCSK9抑制剂MK-0616存在潜力。


可以看出,默沙东在上半年有明显的资源再分配动作,一方面将资源从成熟业务(如K药、Gardasil)向ADC、心血管药物等高潜力领域转移;另一方面,调整K药未来联合方向,以ADC代替经典单抗,重新划分合作范围。


诺华

核药收入再增长,HS临床试验被砍


7月17日,诺华发布2025年上半年财报:上半年净销售额为272.87亿美元,同比增长12%;净利润为76.33亿美元,同比增长29%。在营收构成上,主要集中于心血管肾脏代谢、免疫学、神经科学和肿瘤学四大核心领域,上半年收入分别为51.73亿美元、49.58亿美元、27.59亿美元和81.99亿美元。


从具体产品来看,最畅销药物分别为Entresto、Cosentyx和Kisqali,上半年营收分别为46.18亿美元、31.63亿美元和21.33亿美元。另外,上半年诺华在核药方面的成绩同样不容忽视,明星核药Pluvicto上半年销售额为8.25亿美元,同比增长26%;另一款核药Lutathera上半年收入4亿美元,同比增长16%。


在管线调整上,上半年诺华停止了Ianalumab在化脓性汗腺炎(HS)适应证上的开发。这主要是由于该药在Ⅱ期临床研究中显示出的疗效未满足诺华预设的阈值。


BMS

成熟产品销量下滑,4项临床研究被移除


7月31日,BMS公布了上半年业绩:总营收234.70亿美元,同比下降2%。从收入构成来看,上半年成熟产品收入明显下滑,营收113.11亿美元(同比下降17%),涉及的产品主要为Revlimid(来那度胺)和Pomalyst(泊马度胺);增长型产品的销售额达121.59亿美元,同比大幅增长17%,主导产品为Opdivo、Breyanzi等。


在管线调整方面,BMS上半年有4款药物进入Ⅰ期临床试验,二季度有4项临床试验被移除,分别是BMS-986484(实体瘤领域)、BMS-986490(实体瘤领域)、IL2-CD25(自免领域)与Afimetoran(红斑狼疮领域)。


诺和诺德

司美格鲁肽业绩猛增,两款减重管线被砍


8月6日,诺和诺德公布上半年业绩:总营收1549.44亿丹麦克朗(合228.54亿美元),同比增长18%。糖尿病护理领域在诺和诺德的收入中仍占比最高,为69%;其次是减重、罕见血液疾病、罕见内分泌疾病药物领域,分别占比25%、4%、2%。


在具体产品上,司美格鲁肽系列上半年合计收入达1127.56亿丹麦克朗(合166.83亿美元),成功超越K药。其中,降糖用司美格鲁肽注射液Ozempic上半年的销售额为645.20亿丹麦克朗(合96.46亿美元),口服司美格鲁肽片Rybelsus的销售额为113.48亿丹麦克朗(合16.79亿美元),减肥用司美格鲁肽注射液Wegovy的销售额为368.88亿丹麦克朗(合54.58亿美元),均实现同比增长。


在研发进展上,诺和诺德过分依赖GLP-1系列产品,导致其创新管线布局失衡、战略风险加剧,结构性依赖问题不仅使企业暴露于专利悬崖风险,若竞品(如礼来的替尔泊肽)加速抢占市场,可能引发业绩波动,更可能制约其长期技术壁垒的构建。为了进一步推动业绩增长以及有效摆脱结构性依赖等问题,诺和诺德2025上半年相继达成了8笔BD交易,试图加码心血管代谢优势领域。


在管线调整上,诺和诺德上半年选择终结4项临床研究,其中包含两款减重药。GLP-1/GIP双受体激动剂NN9541关于超重或肥胖适应证的Ⅱ期临床试验已于2025年6月完成,且研究已达临床终点,但诺和诺德出于对产品组合的考虑,在半年报中宣告将不再推进该药物在体重管理领域的进一步开发。INV-347是诺和诺德2023年因收购Inversago Pharma而获得的新一代口服小分子CB1受体阻滞剂。诺和诺德出于对药物代谢特征和产品组合方面的考虑,也宣布将终止该药的进一步开发。


显然,即使在代谢领域具有较大优势的诺和诺德,在布局减重创新疗法时,也需要综合评估其有效性、安全性、商业价值与成长空间,一味地冲“GLP-1”的阶段已然成为过去。


上半年,跨国药企的研发动向呈现出鲜明的技术迭代与战略重构特征。在靶向治疗深化与专利悬崖压力的双重驱动下,双抗、ADC、基因疗法、核药等前沿领域成为核心赛道。与此同时,管线优化与战略收缩成为普遍动作。这一趋势反映出MNC发展策略从“广泛撒网”转向“精准卡位”。对于减重管线的战略布局同样趋于冷静,这是市场阶段性发展的必然导向。


(作者单位:博腾制药)

(责任编辑:周雨同)

分享至

×

右键点击另存二维码!

网民评论

{nickName} {addTime}
replyContent_{id}
{content}
adminreplyContent_{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