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分阶用药到情志护理——老年骨折居家康复疼痛管理很重要
我国已步入老龄化社会,骨折成为威胁老年人健康的重要隐患。由于骨密度下降、肌肉萎缩、平衡能力减弱,老年人跌倒风险显著增加,轻微碰撞或跌倒即可引发髋部、脊椎、腕部等脆性骨折,通常需要手术治疗。由于康复周期长(通常2~3个月)、住院成本高、床位紧张等原因,患者无法完全痊愈后再出院。家庭护理及用药成为术后康复的重要环节,对于患者康复有重要意义。在家庭护理中,首当其冲的是做好疼痛管理。
居家护理很重要,首先做好疼痛管理
术后的疼痛管理和患者恢复息息相关。有效镇痛能减轻患者痛苦,帮助其尽早开展康复锻炼,预防肌肉萎缩、关节僵硬和血栓形成,同时避免因疼痛不敢咳嗽或活动导致的肺部感染等并发症。科学控制疼痛还能改善睡眠和情绪,降低焦虑、抑郁风险,促进身心恢复。若急性期疼痛未妥善处理,可能发展为慢性疼痛(如神经痛),长期影响生活质量。
居家期间需遵医嘱合理用药,结合冷热敷、抬高患肢等物理疗法,并监测异常疼痛(如突发剧痛或肿胀),及时识别感染及内固定问题。家属可通过调整体位、分散注意力等方式辅助缓解患者不适,减少对强效止痛药的依赖。良好的疼痛管理不仅能加速功能恢复,还能降低再住院率,节约医疗成本,是术后康复成功的关键一环。
要正确认识家庭疼痛护理及用药安全的重要性。在老龄化社会背景下,骨折患者增多,术后患者的家庭护理质量直接决定康复进程。临床数据显示,约40%的术后并发症(如感染、深静脉血栓、肌肉萎缩)源于家庭护理不当,而科学的居家管理可使患者功能恢复率提升50%以上。家属作为患者康复的“第一责任人”,需要主动担当好家庭护理的主力军角色。
家庭护理是医疗干预的延续,需专业性与精细化结合。疼痛和血压、呼吸、脉搏、体温并称为五大生命体征。疼痛多提示身体存在实质或潜在的组织损伤,除了会引起痛苦的感觉,还常伴有情绪上的紧张不适。合理使用止疼药,不仅可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还可以改善机体免疫和内分泌系统的功能,避免严重并发症的发生。
分阶用药有依据,服药原则莫忽视
居家护理时,家属可根据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评估患者疼痛情况,适当调整镇痛方案。VAS评分操作方法是患者在直线上标记出与其疼痛程度相符的位置,测量从“无痛”端到标记点的距离来评估疼痛程度,范围从0到10。
评分标准为0分是无痛,患者没有任何疼痛的感觉,活动自如,神情轻松。1~3分是轻度疼痛,疼痛比较轻微,不影响日常生活和睡眠。4~6分是中度疼痛,疼痛程度明显,影响日常生活和睡眠。7~9分是重度疼痛,疼痛非常剧烈,严重影响生活质量。10分是剧痛,是患者无法忍受的疼痛。评估了患者的疼痛后,就可以作出对应的用药选择。
轻度疼痛不影响活动,评分1~3分。推荐药物包括布洛芬缓释胶囊、双氯芬酸钠缓释片、塞来昔布等非甾体抗炎药。注意该类药可能引发消化道溃疡、出血,建议饭后服用,高风险患者需联合使用胃黏膜保护剂。同时,它具有一定肝肾毒性,长期大剂量使用易损伤肝肾,老年或肾功能不全者需减量。避免与抗凝药(如华法林)联用,以防出血风险增加。避免空腹服药,饭后服用可减少胃刺激。长期使用需定期检查肝肾功能(尤其老年人)。
中度疼痛影响活动,评分4~6分。推荐药物有盐酸曲马多缓释片。可与非甾体抗炎药联用增强效果。此类药物可能引起便秘、头晕,如出现便秘,建议搭配缓泻剂(如乳果糖口服溶液、便通胶囊等)。同时严禁与酒精、安眠药同服。
重度疼痛无法活动,评分7~10分。推荐强阿片类药物(如羟考酮、吗啡缓释片)。当出现此类疼痛时建议立即前往医院,同时联系主治医生进行专业处理,不建议在家中自行处理或观察。服用此类药物时需要警惕呼吸抑制、嗜睡等副作用。
服药关键原则是按医嘱服药,而不是感觉疼了才吃药。规律用药可维持血药浓度稳定,避免疼痛反复。患者应严格遵医嘱,不可自行增减剂量或更换药物,避免药物依赖。同时,也要警惕药物副作用,非甾体抗炎药可能引发胃溃疡、肝肾损伤,长期使用需监测;阿片类药物常引起便秘,需预防性使用通便药,出现皮疹、呕血、黑便立即停药就医。老年人、肝肾功能不全者需减量,应避免多种药物联用增加风险。
不能直接使用高阶止痛药物,避免药物耐受。需从低到高,逐步调整,优先使用非药物手段,避免长期依赖强效止痛药。
多种方法齐上阵,调节情志有疗效
非药物镇痛方法中,物理疗法也能起到良好的作用。通常在急性期(2周内),可以选择冰敷患处,每次15~20分钟,每日3~4次,减轻肿胀。冰敷时需注意避免冻伤皮肤,通常建议隔一块毛巾,同时时间不宜过长。在慢性期(2周后),出血通常已经停止,此时建议热敷促进血液循环,温度不建议超过42℃,以患者适宜为主,避免烫伤局部皮肤;同时,抬高患肢(高于心脏)也可促进血液循环,达到加速消肿镇痛的效果。
患者家属也可以尝试中医情志疗法。根据中医学情志相胜理论中“悲胜怒、思胜恐、喜胜忧、怒胜思”的原则,针对忧思心理严重患者,家属应多向患者传递让其开心的疾病信息,通过积极暗示性语言鼓励患者。可以多与患者分享生活趣事,给患者讲笑话,通过日常聊天逗笑,使患者振奋精神。
较长的康复期及反复的疼痛可能易导致患者焦虑、抑郁,家属需多与患者沟通,鼓励其参与康复计划。提供书籍、音乐等娱乐活动,分散注意力。
恐慌心理严重患者 家属应主动与患者交流,深入患者内心,引导患者了解疾病真实状况,摆脱恐惧心理。
紧张、焦虑患者 家属可通过认知疗法、移情易性法、安神静志法指导患者进行调节,如患者可与家属聊天,观看电视节目和喜欢的书籍等来转移注意力,也可通过肌肉放松、静默冥想、听音乐等来维持心态平稳。
情绪烦躁、易怒患者 家属应多关注患者需求,与患者交流时保持语气和态度亲切温和,避免对患者造成过多刺激,降低环境噪声,让患者保持情绪稳定。心理重建与功能康复需同步推进,约60%的老年骨折患者会出现抑郁、创伤后应激障碍等心理问题,直接影响治疗依从性。家属需通过“赋能式陪伴”重建患者信心。
疼痛管理过程中,建议家属每日记录患者疼痛评分、用药时间和剂量、副作用情况,复诊时供医生参考。定期复诊以评估骨折愈合进展,在医师指导下精准化、个体化调整用药和康复计划。家属在此过程中监督用药,协助记录疼痛情况,以便在发现异常后及时联系医生。
总之,家庭护理并非简单的“生活照料”,而是融合医学、护理学、心理学的系统工程。家属需主动接受规范化护理理念,将科学理念转化为日常实践,才能真正打破“手术成功、康复失败”的困境,帮助患者重获有质量的生命。
(责任编辑:曲雪洁)
分享至
右键点击另存二维码!
这些常用药可能影响拔牙安全
拔牙是口腔外科最常见的治疗操作。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我们日常服用的部分药物可能会给拔牙带来风险,较轻的可能会导致术中术后出血及术区愈合延迟,较严重的可能导致颌骨骨髓炎甚至颌骨坏死。 2025-07-08 14:14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33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京)字082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3089号 京ICP备17013160号-1
《中国医药报》社有限公司 中国食品药品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