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袁进教授:正确认识干眼 推动科学诊疗

  • 2025-05-06 15:20
  • 作者:张一
  • 来源:中国食品药品网

  中国食品药品网讯 4月10日,第四届守护全生命周期眼健康会议在上海召开。会上,全球多位知名眼科专家围绕“守护全生命周期眼健康”的主题展开深度对话。如何减轻干眼对人们生活的影响是专家讨论的热点话题。


  “1995年,美国国立眼科研究所首次提出‘干眼’的概念。随着对干眼研究的不断深入,其定义在持续更新,但‘炎症’一直是干眼研究不变的议题。”会上,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常务副院长袁进教授指出,“干眼的炎症主要是由免疫失调所导致的非感染性炎症,诱发因素很多,其防治是一项系统性的工程。”


  干眼高发 多角度正确认识疾病成因


  “我国高发,诱因多元”,是袁进对我国干眼发病现状的概括。


  据介绍,干眼是全球高发的、临床上最为常见的眼表疾病,在我国尤为普遍。《中国干眼临床诊疗专家共识(2024年)》指出,全球干眼的患病率约为5%~50%,我国干眼的患病率约为21.0%~52.4%。


图为袁进在第四届守护全生命周期眼健康会议上作专题发言。

图为袁进在第四届守护全生命周期眼健康会议上作专题发言。


  袁进表示,干眼在我国高发是多因素综合的结果。


  首先是年龄。年龄是导致干眼发生不可忽视的原因之一。在生理状态下,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机能会发生功能性的改变,泪腺分泌功能的衰退就是代表性变化之一。老年人泪液分泌减少,泪液对眼表的湿润作用持续不足,因此容易产生眼部干涩、疼痛、异物感等干眼症状。


  其次是环境。袁进指出,干眼发病的时间和空间具有高度“重合性”。我国北方相较于南方,降水较少,气候偏干燥,特别在冬天室内供暖时,环境更加干燥。干燥的环境会引起泪液的过度蒸发,从而增加干眼的患病概率,这也直接导致我国北方干眼患病率显著高于南方,冬天干眼患病率较高。除此之外,空气中PM2.5微粒形成的气溶胶会影响泪膜稳定性等,均会诱发干眼。


  此外,干眼还与生活习惯息息相关。随着科技的发展进步,近年来全社会已然进入到“屏幕终端时代”,手机、电脑都成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长时间面对终端屏幕持续用眼,会导致泪液蒸发过强,进而出现眼睛干涩等症状。此外,像西北地区长期高脂、高蛋白的饮食结构,也会影响腺体分泌成分的改变,故而西北地区睑板腺功能障碍多发并引起干眼。


  袁进指出:“面对如此庞大的患者群体,除了搞清楚干眼的发病原因,还要做好医生教育和患者教育。形成医生和患者同防共治的意识尤为关键。”


  他建议,在医生教育方面,可以通过已形成的城市间医疗集团、紧密医联体、专科医联体等方式,将基层医院和头部眼科医院有效衔接;北京、上海等眼科发展较为领先地区的专家应有意识地对欠发达地区的医生和社区医生进行技术推广和帮扶,从而帮助优质医疗资源的下沉。同时,医生群体和各类媒体要加大健康科普宣教力度,加强患者教育,提高大众对干眼疾病成因和治疗方法的正确认识。


  科学治疗 精准抗炎是干眼用药关键


  《干眼炎症诊疗规范:2023欧洲专家共识》指出,炎症是造成干眼眼表疼痛的重要原因之一,抗炎治疗也被纳入干眼治疗规范中。


  袁进认为,如果将眼睛比喻成一台照相机,那么角膜就是镜头。在正常情况下,泪液在镜头表面,维持湿润和透明。然而,一旦泪液分泌减少或蒸发增强,角膜缺少泪液保护,长期暴露在外界环境中,“镜头”就会损伤,角膜上皮细胞丢失,从而引起炎症。而持续的炎症又会摧毁泪膜的稳态,从而进入负反馈循环。因此,精准抗炎是干眼治疗的核心环节。


  “临床上,干眼治疗的用药选择主要分为三大类,患者要在医生的指导下根据不同情况,针对性地制定治疗方案。”袁进介绍。


  第一类是激素。这是一类非特异性抗炎药物,通过抑制炎症因子和炎症相关细胞的活性发挥抗炎作用。但长期使用会导致眼压升高、视力不可逆损害,甚至并发白内障。因此,在干眼的治疗方案中,激素无法做到精准抗炎,一般是短期用药;长期使用需谨慎,并需结合其他治疗方法。


  第二类是单效能抗炎制剂,如非甾体类抗炎药物等。这类药物主要通过作用于炎症介质发挥作用,但其对干眼炎症中主要的效应细胞——T淋巴细胞的作用能力较弱。同时,长期使用非甾体类抗炎药物会对角膜上皮细胞造成损害,延迟角膜基质的愈合。因此非甾体类抗炎药物通常作为辅助性疗法。


  第三类是免疫抑制剂类药物,0.05%环孢素滴眼液便是其中的代表,也是目前临床上干眼治疗的一线用药。环孢素滴眼液可以抑制T淋巴细胞的活化,诱导已经活化的T淋巴细胞凋亡,精准靶向抑制T淋巴细胞,从而实现对干眼炎症的控制。在干眼的治疗方案中,《干眼炎症诊疗规范:2023欧洲专家共识》《中国干眼临床诊疗专家共识(2024年)》等均把低浓度环孢素滴眼液列入其中。


  “经过国内外的应用实践,0.05%环孢素滴眼液展示出良好的治疗效果和安全性。”袁进进一步介绍,0.05%环孢素滴眼液不会对眼表的结构产生器质性的损害,仅有7%的患者有使用的刺激感,但均在患者的可承受范围之内。


  2020年6月,国产首款0.05%环孢素滴眼液(Ⅱ)在国内获批上市,并于2021年12月进入国家医保目录。该产品采用Ailic-Tech?技术制作的纳米微乳剂,进一步提升了药物渗透性与患者舒适度。


  袁进特别强调,干眼炎症的控制是一个长期的过程,0.05%环孢素滴眼液抗炎分为起效期、显效期和维持期三个阶段。研究表明,T淋巴细胞功能的抑制至少需要三个月至六个月,0.05%环孢素滴眼液治疗干眼也应连续使用至少六个月。一些患者有所好转自行停药,会导致病情的反复和治疗效果的弱化。“药物的减量或停用都应在医生的专业指导下个性化准确调整。”袁进说。(张一)


(责任编辑:常靖婕)

分享至

×

右键点击另存二维码!

    相关阅读
网民评论

{nickName} {addTime}
replyContent_{id}
{content}
adminreplyContent_{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