抢抓国际合作机遇 推动产业国际化进程 中国医药外贸打造全新增长极

  • 2025-03-28 15:59
  • 作者:周惠 张小会
  • 来源:中国医药报


2024年,世界经济持续缓慢复苏,但仍面临动能不足、增长失衡、逆全球化抬头等挑战,加之地缘政治冲突外溢,给2025年全球医药合作前景增添了不确定性。


与此同时,全球医药创新方兴未艾,催生更多合作机遇和合作形态,追求医疗产品供应链稳定成为趋势,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力量在全球医药合作中的比重不断提升。抢抓2025年医药合作机遇,成为中国医药产业国际化发展面临的重要课题。


总体格局稳定,呈多元发展趋势


后疫情时代,各国对自身医药供应链稳定的重视程度提高,全球医药领域合作更加频繁。然而,全球医药市场总体格局未有大变化,在此基础上日益展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


医药贸易保持稳定增长  据中国海关统计数据,全球医药贸易额于2019年首次突破万亿美元大关,达到1.0299万亿美元,同比增长4.1%;受新冠疫情影响,2022年录得同比最大增幅为17%,贸易总额升至1.5282万亿美元;2024年预计较2023年实现小幅增长,或将突破1.6万亿美元;2025年有望接近2万亿美元。


图1 2018-2024年全球医药贸易额情况(来源:根据中国海关数据整理)

图1 2018-2024年全球医药贸易额情况

(来源:根据中国海关数据整理)


医疗健康融资趋缓  根据动脉产业智库公开数据,2024年全球医疗健康领域总计发生融资事件2160起,较2023年下降29.8%;融资总额575.53亿美元,与2023年的574亿美元基本持平。预计2025年融资事件将有明显复苏,总体融资额实现小幅增长。


图2 2024年全球医疗健康融资情况统计(来源:根据动脉产业智库公开数据制图)

图2 2024年全球医疗健康融资情况统计

(来源:根据动脉产业智库公开数据制图)


医药市场规模继续扩容  根据摩熵医药公开数据,受全球人口增长、老龄化加速、健康需求释放和新兴市场崛起等因素影响,全球医药市场规模由2019年的13285亿美元,预计2024年增至16623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约4.59%,预计2025年增至17321亿美元。


图3 2019-2024年全球医药市场规模(来源:根据摩熵医药公开数据整理)

图3 2019-2024年全球医药市场规模

(来源:根据摩熵医药公开数据整理)


全球医疗卫生支出波动明显  在经历新冠疫情医疗支出高峰后,医疗卫生逐渐淡出各国支付优先领域,加之面临常态化医疗需求释放、人口老龄化等挑战,全球医疗卫生支出在2023年达到近年峰值后,2024年迎来下降;预计2025年继续保持小幅下降趋势。


图4 2019-2024全球卫生支出情况(来源:综合世界卫生组织、全球健康研究所、沙利文等机构披露数据整理)

图4 2019-2024全球卫生支出情况

(来源:综合世界卫生组织、全球健康研究所、沙利文等机构披露数据整理)


重磅药品专利悬崖影响持续发酵  据统计,在全球销售额排名前20的原研药品中,超半数药品专利将在未来10年到期,坐拥专利的跨国药企将面临利润下滑、收入减少等挑战。公开数据指出,在全球第一大医药市场美国,2022—2026年专利到期造成的营收损失将达1410亿美元;欧洲市场同期因专利到期带来的损失亦将达333亿美元。药品专利到期对于仿制药和生物类似药公司则是利好,可利用首仿机会,提升市场份额;同时,患者可减少用药支出,受益明显。


表1 2022-2026年部分重要药品销售和专利到期情况(来源:根据公开数据整理)

表1 2022-2026年部分重要药品销售和专利到期情况

(来源:根据公开数据整理)


人工智能与制药结合不断提速  国际知名药企正在积极开展相关布局合作。据公开披露的数据,2024年1—9月,跨国药企的AI相关合作交易数为21笔,总金额达129.32亿美元。其中,谷歌母公司Alphabet旗下的AI生物技术公司Isomorphic Labs与礼来、诺华签署了两笔共近30亿美元的大额交易;艾伯维以2.125亿美元收购了AI小分子公司Landos Biopharma;AI制药龙头公司Recursion和Exscientia宣布达成合并协议等。


医疗产品公共市场采购缩量  在以联合国为代表的国际组织采购领域,叠加疫情防控物资采购回落、货物贸易转向服务贸易的偏好等因素,医疗产品采购出现了下滑。根据最新数据,联合国机构2023年医疗健康产品采购额为48.2亿美元,占总采购额的19.4%,仍居细分品类首位,但占比回落同比下降超30%。其中,在药品、避孕药具和疫苗产品方面,联合国儿童基金会(UNICEF)和泛美卫生组织(PAHO)作为前两大采购机构,采购额分别为24亿美元和6.7亿美元,较2022年均有所下降。综合看,2025年全球医疗产品公共市场采购可能将继续保持小幅回落。


图5 2023年联合国采购健康产品情况(来源:《2023年联合国采购年度统计报告》)

图5 2023年联合国采购健康产品情况

(来源:《2023年联合国采购年度统计报告》)


医药市场格局未有大的变化  总体看,欧盟、美国、日本等国家和地区仍占据全球医药市场的主流地位,在对外贸易额、市场规模、跨国药企(MNC)数量、融资额、研发投入、标准制定等方面均具有较大优势和较大影响力。


图6 2024年全球主流医药市场规模及占比情况(亿美元,%)(来源:根据国内外相关研究机构披露预测数据绘制)

图6 2024年全球主流医药市场规模及占比情况(亿美元,%)

(来源:根据国内外相关研究机构披露预测数据绘制)


医药供应链稳定性更受重视  美国、欧盟、日本、韩国和印度组建了生物制药联盟,以确保医疗产品供应安全并加强供应链的稳定性。以沙特为代表的高收入国家,积极推动经济多元化发展,医药产业成为重点领域。以俄罗斯为代表的老牌医药强国也愿意通过技术转移等形式开展医药国际合作,进一步发展本国医药产业。以尼日利亚、肯尼亚为代表的欠发达国家,制定了本国医药产业发展规划,积极吸引外来医药领域投资。此外,联合国有关机构也积极推动在非洲开展医疗产品本地化生产合作,帮助非洲提升医药供应链稳定性。


利好动能积蓄,中国制药崛起进程加速


2024年,我国医药产业经受住了外部压力,同时利好动能不断积蓄,中国制药崛起进程按下加速键。


政策利好不断释放  据不完全统计,2024年我国共出台各类政策近1600项,涉及体制改革、监管准入、产业发展、园区建设、带量采购、医保支付以及国际合作等,为医药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切实保障。其中,《全链条支持创新药发展实施方案》《支持苏州工业园区深化开放创新综合试验的若干措施》等,对推动中国医药产业创新发展意义重大。2025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深化药品医疗器械监管改革促进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旨在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创新生态,推动中国从制药大国向制药强国转变,后续有望出台更多利好政策。


国内医药产业集群发展迈上新台阶  经过多年发展,我国医药产业形成了以长三角、京津冀、粤港澳大湾区为主导,以山东、山西、安徽、河南为代表的中坚力量的发展格局。其中,长三角地区贡献了全国医药产业约三分之一的产值和销售额,1类新药临床试验批件数量、创新产品在研数量、创新药上市数量均处于全国前列,是我国生物医药产业核心集群。例如,上海形成了生物医药产业“1+5+X”空间布局,江苏建成了“一谷”“一城”“一港”“一园”“多极”的产业发展格局,浙江构建了“一核两带两圈”的产业发展空间格局,安徽积极支持合肥、阜阳、亳州等三大战略新兴产业基地建设等。


创新药综合实力进一步提升  我国创新药研发已从“泛泛创新”逐渐进入到“精选优质创新”阶段,综合实力已居世界第二位。综合相关机构披露的数据,2024年我国创新药市场规模为7534亿元,同比增长约6.2%;批准上市创新药48个、创新医疗器械65个。


AI医疗加速发展  我国十分重视人工智能在医疗卫生领域的应用,发布的《“十四五”全民健康信息化规划》《关于进一步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意见》等文件,明确提出要加快推进人工智能在医疗卫生领域的应用。此外,国家卫生健康委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多项与医疗AI相关的创新试点,如“5G+医疗健康”应用试点、医学人工智能应用和社会治理实验等。目前,AI辅助诊断服务已被列入国家医保局价格体系,标志着AI在医疗领域的应用得到了政策层面的进一步认可。


综合相关研究数据,我国目前已成为全球医疗AI交易第二活跃国家;2024年我国AI医疗市场规模有望突破100亿元,未来有望以超过30%的年复合增长率增长;截至2024年底,我国AI制药公司已达105家。2025年初,随着DeepSeek等人工智能模型的发展,我国不少头部创新医药企业正加速布局AI制药。


出海机遇增加,对外合作扩大


2024年,我国参与全球医药国际合作的深度和广度持续拓展。


医药贸易大国地位进一步稳固  据中国海关统计数据,2024年中国医药贸易额达到1993.8亿美元,同比增长2.13%,是2015年的1.3倍。中国医药贸易在全球医药贸易中的占比维持在14%左右,2024年预测占比为13.8%,与2019年基本持平。


图7 2014-2024年中国医药贸易情况(亿美元,%)(来源:根据中国海关数据整理)

图7 2014-2024年中国医药贸易情况(亿美元,%)

(来源:根据中国海关数据整理)


医药投融资大国进程加速  中国在全球投融资市场中占据了重要地位,中国作为全球医药投融资大国进程进一步加速。据摩熵投融资数据,2024年全球大健康领域的投融资事件总数为3007例,其中中国767例,仅次于美国的1596例,远高于英国的130例、加拿大的79例、瑞士的71例和德国的48例。


接轨国际标准取得新成绩  2017年,中国药监部门加入国际人用药品注册技术协调会(ICH),并于2018年、2021年、2024年三次当选为ICH管委会成员。截至2024年7月,中国已经采纳实施了全部69个ICH指导原则,这使得中国和欧盟、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和地区药品监管机构的技术要求趋于一致。同时,中国制药行业由“仿”转“创”加速发展,更多产品积极在国际主流市场及国际组织注册申报,取得了不凡成绩。


表3 中国医疗产品通过WHO PQ数量统计(来源:世界卫生组织,数据截至2024年8月底)

表2 中国医疗产品通过WHO PQ数量统计

(来源:世界卫生组织,数据截至2024年8月底)


医药出海进程加速  综合相关机构披露的数据,2024年,我国有两款国产创新药在美国获批上市,成功闯关FDA的新药数量已经超过10个;全球大型制药公司近三分之一的外部创新项目来自中国药企,高于2020—2022年的10%~12%;中国达成125项海外授权,总金额达525.7亿美元,创历史新高,其中有企业采取了NewCo模式“出海”,为中国医药产业国际化发展开辟了新路径。2025年开年以来,有数笔超10亿美元License-out交易产生,全年交易有望再创新高。


中国医药市场对外开放迈向高水平  海南博鳌乐城国际医疗旅游先行区、北京天竺综合保税区罕见病药品保障先行区等成为全球最新药械快速进入中国的重要通道。


中国医疗领域对外开放步伐明显加快。国家发展改革委、商务部于2024年9月发布了《外商投资准入特别管理措施(负面清单)(2024年版)》,全面取消了制造业领域外资准入限制措施。2024年9月,商务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药监局联合印发《关于在医疗领域开展扩大开放试点工作的通知》,允许外商投资企业在北京、上海、广州等自由贸易试验区和海南自由贸易港从事人体干细胞、基因诊断与治疗技术的开发;除中医类外,拟允许在北京、天津、上海等地设立外商独资医院。2025年2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转发商务部、国家发展改革委〈2025年稳外资行动方案〉的通知》,提出推动生物医药领域有序开放,进一步便利创新药加快上市,优化药品带量采购,提高医疗器械产品采购可预期性。


中国药企参与国际公采进入动态调整期  根据联合国公布的数据,2023年中国参与联合国医疗健康产品采购1.2亿美元,占中国参与联合国采购份额的36.6%,居细分品类第一位。其中,医疗器械产品为6000万美元,药品、避孕药具和疫苗产品为5099万美元。随着联合国采购呈现由货物贸易向服务贸易转变的趋势,中国医疗健康产品参与联合国采购也将迎来新的调整。


医药外资加码中国市场  2024年,中国营商环境继续改善,医药合作生态日趋完善,加之人口老龄化加剧和医疗需求不断释放等因素,跨国药企持续加码中国医药市场。例如,日本制药企业第一三共宣布,将在上海张江投资约11亿元用于筹建ADC药物新生产楼项目;全球制药巨头赛诺菲宣布,投资10亿欧元在北京亦庄新建胰岛素生产基地,这是其在华建设的第四个生产基地,也是该公司在华最大的单笔投资。此外,还有多家MNC相继在中国设立实体研发机构和创新项目。2025年跨国药企在中国投资更加注重创新能力建设、数字化医疗以及本土化生产等合作,比如武田中国在中国开展创新中心投资合作等。


加强顶层设计,巩固扩大医药外贸主动权


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也是中国医药国际合作迈上新台阶的关键之年。面对日趋复杂的国际政治经济新局势,中国医药产业唯有依托创新升级与扩大国际合作,才能抢抓新的合作机遇。此外,也更需要多方协同发力,加大政策引导助推,为促进中国医药产业国际化发展提供更多保障。


一是加强政策顶层设计。2024年可谓医药政策“大年”,以《全链条支持创新药发展实施方案》为代表,相关部委、地方省市均结合各自情况出台了相应配套政策。国内医药产业发展的政策环境日趋优化,下一步应从支持国际合作的更高维度加强顶层设计。建议以出台“十五五”医药产业发展规划为契机,做好顶层规划,着眼于医药产业国际化发展的难点和痛点,助力企业减压赋能。


二是优化医药产业布局。笔者认为,今后一段时期,欧美等中国医药产品传统的出口市场或将面临关税增加、准入困难等更加复杂的挑战,拓展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市场将成为企业新的战略选择。建议通过多双边合作机制、融资配套机制、医疗发展援助、合作议题设置等方式,加大对医药贸易、技术转移、本地化生产等合作的支持力度,助力企业解决更多实际问题。


三是加强人力资源建设。加大对医药国际合作人才的培养、引进、管理与激励,重视通过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国际人才交流、产学研合作项目带动等方式吸引顶尖和骨干人才来华发展,这对抢占生物医药发展前沿科技和制高点至关重要。此外,进一步推动高校与企业联合培养专业知识扎实、商务技能熟练、沟通协作能力强、创新思维灵活的医药商务拓展(BD)人才,加大懂外语、懂专业、懂外交的复合型人才培养,为开展国际合作提供更多人才储备。


四是不断推进创新。近年来,中国制药从“仿”到“创”成效显著,创新药综合实力已跃居全球第二位,并且正在向全球医药产业链高端不断攀升,所面临的各类挑战也将日益增多。为了更好应对外部挑战,只有紧抓创新这个“牛鼻子”,持续推动创新生态建设,推动产业升级,才能在日趋复杂严峻的医药国际合作中不断取得新成绩。


(作者:中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商会 周惠 张小会)

(责任编辑:刘鹤)

分享至

×

右键点击另存二维码!

    相关阅读
网民评论

{nickName} {addTime}
replyContent_{id}
{content}
adminreplyContent_{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