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64%比例的上市CRO公司利润下滑 竞争压力下CRO如何稳舵前行

  • 2024-09-20 20:50
  • 作者:刘鹤
  • 来源:中国食品药品网

  中国食品药品网讯 8月31日,昭衍新药发布了2024年半年度报告。半年报显示,其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简称归母净利润)相较上年同期严重下滑。分析其影响因素,半年报认为“主要源于竞争加剧,毛利率下滑带来的影响”。


  昭衍新药并非个例。从已上市合同研究组织(CRO)相继发布的2024年半年报来看,不少CRO公司的归母净利润出现下滑。


  “这是由于CRO行业普遍受到价格竞争的影响,其毛利率已经压到了极限。”中信证券股份有限公司总监陈竹指出。


  浙江省医药行业协会副会长、和泽医药董事长倪晟也表示,CRO行业高定价、高毛利率时代已不在,低价竞争并不能让CRO公司可持续发展。如何提高自身实力以及改变商业模式才是CRO公司更应该关注的方向。


  22家上市CRO利润下滑


  8月31日,昭衍新药公布了其半年报。2024年上半年,昭衍新药归母净利润约-1.70亿元,较之2023年同期的近0.91亿元,下滑287.30%。


  值得关注的是,昭衍新药“囤猴翻车”的影响还在持续,半年报显示,该公司实验室服务业务净利润约-0.15亿元,同比下降107.80%,生物资产公允价值变动带来的净损失约2.35亿元。昭衍新药半年报公布后的首个交易日,其A股下跌6.46%。


  这并不是唯一在2024年半年报中公布净利润大幅下滑的CRO公司:美迪西发布的半年报显示,其2024上半年归母净利润约-0.70亿元,相较上年同期减少142.27%,营业收入较上年同期减少40.23%;泰格医药发布的半年报显示,其2024上半年归母净利润约4.93亿元,相较上年同期减少64.50%,营业收入较上年同期减少9.50%;凯莱英发布的半年报显示,其归母净利润为4.99亿元,相较上年同期减少70.40%,营业收入较上年同期减少41.63%。


  据记者不完全统计,A股CRO板块有34家企业在其2024年半年报中披露了归母净利润同期差异,其中有22家上市公司的归母净利润出现不同程度下滑,占比超过64.7%,其中昭衍新药、美迪西、泰格医药、凯莱英、普利制药等11家公司的归母净利润下滑幅度超过50%。


  对于2024年上半年业绩不佳,美迪西、泰格医药等公司均归结为“受医药行业竞争加剧影响,订单价格下降”。


  以美迪西为例,其在今年6月针对上交所问询的回复中披露,其2023年各业务的客单价相比2022年有所下降。其中,药物发现与药学研究业务客单价从146.17万元下降至92.37万元,同比下降36.81%;临床前研究业务客单价从141.01万元下降至107.75万元,同比下降23.59%。


  事实上,订单价格下降在业内并非秘密。有业内人士向记者透露,对同一项目,不同CRO公司报价差距甚至高达一倍。该人士坦言:“CRO公司之间存在‘抢单’现象。CRO行业已经陷入‘价格战’。”


  陈竹则认为,价格战使得当前的CRO公司毛利率已经压到了极限。“价格战目前已经到底,价格何时才能回升很难判断。”


  CRO行业的窘境不止于此。今年以来,有多家CRO公司被终止上市申请。如上海熙华检测技术服务股份有限公司、上海百英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长沙都正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分别于6月19日、7月5日、7月7日被披露在创业板上市宣告终止。其原因均为公司、保荐人撤回发行上市申请。有业内人士分析,利润增长不足以及市场行情下滑或为主因。


  多余产能有待逐步消化


  CRO之所以能在医药行业中占据重要的一席,关键在于其能够帮助制药企业显著缩短药品研发周期、降低研发成本、提升研发效率。


  倪晟认为,CRO板块在资本市场表现不佳,实则是对过去近十年爆发式增长的调整,“市场正逐步回归理性”。


  我国本土CRO发展于21世纪初。2000年前后,昭衍新药、药明康德、泰格医药等本土CRO公司相继成立。


  “2015年药品审评审批制度改革全面启动,极大加快了新药上市的步伐,刺激了我国新药研发的热情,加之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制度(以下简称MAH制度)、药品集采、医保价格谈判等政策的影响,国内对CRO的需求急剧攀升,再加上一级市场资本市场大量涌入,CRO行业迎来了爆发期。”倪晟表示。


  2015年,药审改革启动。在极大鼓励创新药研发的同时,仿制药质量和疗效一致性评价全面铺开,直接带动了CRO业务的暴涨。而MAH制度也使得药品研发机构、营销企业等有机会成为上市许可持有人,一些医药研发、投资企业委托CRO开展相关业务或直接向CRO购买研发成果,也拓宽了CRO的客户范围。


  此外,2018年国家医保局成立后,集采、国谈“灵魂砍价”接连上演,使得单个产品价格大幅下降,部分药品市场利润难以维持企业运营,倒逼企业加快产品的更新换代,使得新药研发的需求更为迫切。


  与此同时,资本也大量涌入医药领域,CRO行业如烈火烹油。


  记者在企查查上以“医药研发外包”为关键词进行搜索发现,2015年以前我国承接CRO业务公司数量仅百余家,到了2020年则突破千家大关。南京华威医药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焦培想表示,在这个过程中,有些公司并不理智,盲目跟投。


  但是市场也在不断变化。倪晟指出,2022年到2023年,企业想做的、能做的仿制药一致性评价项目基本完成;集采中存量市场较大的品种基本抢空;MAH制度首轮加入热潮逐渐褪去,医药行业对于仿制药及创新药的立项逐步理性,资本市场日趋谨慎。CRO行业出现了供大于求的现象。


  以试验猴价格为例,2017年一只食蟹猴的价格在8000元左右,到了2022年,其平均价格超过18万元。2022年接连收购两家实验模型繁育及经营相关企业进行“囤猴”的昭衍新药,本意想借此大赚一笔,没想到由于实际需求并未如想象那样,2023年年报显示,其生物资产公允价值变动带来净损失近2.7亿元。


  “随着供求关系的转变,行业竞争加剧在所难免。一些过剩的产能在未来5年内会逐渐被消化掉,有些CRO公司会消失或转型。”倪晟说。


  积极探索新的发展模式


  但是对于任何一个行业来说,“卷”不能成为常态。在焦培想看来,长期“内卷”将使各方均无法获益。


  “当前已有CRO公司因市场竞争带来的压力遭遇困境,要么无法交付项目,要么交付项目周期延长致使成本增加。如此一来,甲方的利益也将受到波及。”她解释道。


  如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稳步前行?多位业内人士表示,在合规的基础上,积极探索新的发展模式。


  焦培想强调,合规是CRO公司安身立命的根本。她表示,企业应严格按照国家相关政策要求,建立健全的管理体系与标准化的工作流程,并配备专业的团队严格按照有关制度开展工作,全面保障运营的合规、高效。“在项目的选择过程中,无论是委托方还是CRO都应理性选择市场优势品种进行开发,确保收益。CRO公司还应结合自己的资源优势,合理接受委托,以确保项目如期交付。”焦培想进一步指出。


  泰格医药相关负责人表示,面对当前行业内卷态势,CRO必须审视自身能力,确保能够满足委托方的多样化需求。


  在既定的资金条件下,尽快让产品合规上市,是委托方在选择CRO过程中重点考量的事项。她认为,打造“一站式”服务平台以及应用创新技术手段将有助于CRO公司脱颖而出。


  “有了‘一站式’服务平台,委托方只找一家CRO公司便可以完成从新药研发到临床试验的全部工作,可减轻委托方因频繁搜寻及切换不同服务供应商所耗费的时间成本与沟通协调成本,提升整体工作效率与项目进展的流畅度。”泰格医药相关负责人说。据了解,当前诸如泰格医药、和泽医药、南京华威等均打造“一站式”服务平台。


  而将数字化、智能化等创新技术手段应用到药品研发、临床试验中,寻求效率提升,提高项目交付质量,也成为部分CRO公司占据市场优势的探索之一。


  康龙化成在2024年半年度报告中提到,该公司利用多年来积累的化学合成经验及技术形成的数据库训练AI模型,能根据客户需求推荐最佳的化学反应筛选条件,从而提升试验效率。


  泰格医药相关负责人还认为,当前医药领域飞速发展,核药、细胞与基因治疗等新兴治疗产品层出不穷,CRO公司也应紧盯前沿,不断开展研发,提高自身能力,满足委托方的需求。


  此外,“出海”也是很多CRO公司探寻的方向。当前已有部分CRO公司通过投资建厂、收购海外CRO等方式,拓展海外业务,有的公司已经取得较好的市场回报。如康龙化成在2024年上半年归母净利润较去年同期增长41.64%。值得一提的是,其海外业务营业收入占比超过80%。其半年报指出,“伴随着全球生物医药行业投融资的初步复苏,2024年上半年公司实验室服务新签订单同比增长超过10%。”


  当然,也有业内人士提醒,在当前复杂多变的地缘政治和经济环境下,CRO拓展海外市场的过程中仍需打起精神,谨慎应对。(刘鹤)


(责任编辑:常靖婕)

分享至

×

右键点击另存二维码!

    相关阅读
网民评论

{nickName} {addTime}
replyContent_{id}
{content}
adminreplyContent_{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