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中医临床常用‘有毒’中药减毒配伍研究” 重大项目指南发布

  • 2021-08-06 09:55
  • 作者:
  • 来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8月5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网站发布“十四五”第一批9个科学部78个重大项目指南,其中中医方面发布《“基于中医临床常用‘有毒’中药减毒配伍研究”重大项目指南》,全文如下。


“基于中医临床常用‘有毒’中药减毒配伍研究”

重大项目指南


中药安全性问题一直是制约中药产业发展和公众健康的关键环节。“有毒”中药的临床使用更是复杂且具风险,其与炮制、配伍及疾病体质状态等密切相关,呈现出毒性难以预测性,“毒-效”物质的不确定性、“毒-效”关系复杂性、安全用药剂量模糊性、个体体质差异特殊性等若干特点,掣肘中医临床安全、合理用药。


“有毒”中药的研究应该与临床相结合,对于“有毒”中药的研究应在充分总结既往经验教训的基础上,面对学科发展的重大需求,源于药典,基于临床,理清思路,确定有限目标;从发现“有毒”中药毒性物质基础,寻找“有毒”中药毒性特征和转化规律入手,研究“有毒”中药体内过程,阐释“有毒”中药毒性机制,探索“有毒”中药减毒增(存)效配伍规律,提供临床安全用药策略。


科学目标


构建符合中医药特点的临床常用“有毒”中药减毒增(存)效配伍的关键技术评价体系;在中医理论指导下,阐明其所在临床常用方剂不同证候条件下的“毒-效”表征、物质基础、体内过程及毒性暴露特征;明确其“毒性-功效-配伍-证候”关联关系,阐明其减毒增(存)效配伍规律及其机制;提出安全用药策略;建立“有毒”中药的药效物质和毒性成分数据库,形成针对临床常用“有毒”中药的科学认知、客观评价和安全使用、有效防控的系统方法。


研究内容


采用多学科交叉融合的方法,在常规毒理学、转化毒理学、毒理基因组学、生物信息学、药代动力学和临床医学多个层面,借助微生态学、蛋白质组学和代谢组学等方法,采用系统生物学和转化医学理念,开展下列研究:


(一)“有毒”中药的毒性确证和毒性物质筛选研究(“有毒”中药毒性确证)。


(二)“有毒”中药的毒性物质体内暴露和体内过程研究(“有毒”中药的体内命运)。


(三)“有毒”中药的毒性机制及减毒增(存)效配伍研究(“有毒”中药毒性分子机制)。


(四)“有毒”中药的量-时-毒-效关联性及转化规律研究(“有毒”中药的毒效转化)。


(五)基于临床病证结合的“有毒”中药类方减毒增(存)效配伍研究(“有毒”中药的临床特征)。


申请要求


(一)针对上述五部分研究内容,分别设置5个课题。每个课题需围绕“基于中医临床常用‘有毒’中药减毒配伍研究”这一项目主题开展创新性的系统研究,课题间应有紧密的有机联系。


(二)申请书的附注说明选择“基于中医临床常用“有毒”中药减毒配伍研究”,申请代码1选择H31。



(责任编辑:刘思慧)

分享至

×

右键点击另存二维码!

    相关阅读
网民评论

{nickName} {addTime}
replyContent_{id}
{content}
adminreplyContent_{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