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复服务亟待高新技术的“渗透”

  • 作者:白毅
  • 来源:中国医药报
  • 2014-09-25 14:01

    本报讯   记者白毅报道   “英国60岁的埃里克·莫杰因恶性肿瘤被迫切除了整个左脸,吃饭喝水都极不方便。近日,医生利用3D打印技术为他重塑了面部。现在,埃里克看起来和正常人没有什么区别,吃饭喝水的问题也得以解决。”9月20日,在以“创新、融合、共享、发展——科技促进全面康复”为主题的第九届北京国际康复论坛上,开幕式小短片中一个个鲜活的病例,让与会者再次深深感受到了高新技术对于康复服务的促进。与会的国内专家强调,康复医学正向多极化趋势发展,综合运用各种科技手段改善患者功能状态。

  本届论坛主席、中国康复研究中心主任李建军教授在开幕式上指出,最新《世界残疾报告》显示,全球有10亿多人存有某种形式的残疾,且数量持续增长。最新数据显示,我国各类残疾人为8500万人,涉及2.6亿家庭人口,有康复需求的残疾人有5000多万;60岁以上老年人有1.67亿,约7000多万老年人有康复需求,但残疾人基本需求与已提供的服务之间存在较大差距。为此,我们需要不断探索现代康复科技手段,让更多患者减少残疾发生,降低残疾程度,减轻病患痛苦,帮助他们早日回归社会,有质量、有尊严地生活。

  世界卫生组织康复合作中心、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康复医学科卓大宏教授表示,当前,人类正在进入一个高科技的新世纪,康复医学也随之正在进入一个高技术的新时代。康复干预中的高新技术是跨学科的技术,涉及到康复医学、物理医学、康复工程、生物医学工程、机械电子工程、信息科学、辅助技术、神经科学等。这些新技术如智能化康复技术(智能化感知和评估技术、智能化反馈-驱动型功能训练及调整适应技术、智能化假肢及矫形器),机器人技术(机器人-辅助运动功能训练、机器人护理及生活服务),新型电磁疗技术(经颅磁刺激治疗技术),新型增益性/辅助性提高生活质量技术,神经修复或重塑的认知康复技术,以及中西医结合新型康复技术(经络物理治疗)等的推广,在康复服务中至关重要。

  卓大宏认为,在康复中推广高新技术,总的原则是要在以适用技术实现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的基础上,努力做到为有需要的残疾人士提供越来越多的高技术服务。同时,要根据我国残疾人的实际需要和成本效益选定高新康复技术开发和推广的项目;提高使用高新康复技术的意识和能力,如为康复专业人员开设专门训练课程或工作坊、通过大众媒介向残疾人及其家属进行宣传及科普介绍。此外,要增加残疾人用得上和用得起的高新科技的程度。如可以通过政府政策支持或慈善捐助减免高新科技服务费用,使医疗/社会保险延伸至覆盖必需的高科技服务,通过集中化、大规模、集团式采购,减少高新科技产品的价格。卓大宏还呼吁建设国家级、省市级“康复工程技术资源中心”,促进康复高级技术的研发培训咨询和组织服务。

  卓大宏强调,应以整体观念为指导,提高新科技对残疾人全面康复的效果,采取一揽子的解决方案,为残疾人设计使用综合性的“提高生活质量”或“改善认知能力”的技术,包括使用一系列相关的康复器具和技术,令高新康复技术的使用能较好地满足残疾人在身体上、心理上、社会上和功能上的综合需求。

(责任编辑:)

分享至

×

右键点击另存二维码!

网民评论

{nickName} {addTime}
replyContent_{id}
{content}
adminreplyContent_{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