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谈(一)|科学实现均一化推动中药质量稳定
9月8日,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正式发布《中药生产监督管理专门规定》(以下简称《专门规定》),其中对中药均一化处理作出了系统规定和科学指引,明确提出持有人和中药生产企业可在研究论证基础上,对中药材、中药饮片及中药提取物等原料进行均一化处理后投料。这一举措直面中药生产中的关键难题,为从源头控制质量波动、提升中药批间稳定性提供了制度保障和技术路径,是中药监管科学化、现代化进程中的一项重要突破。
均一化处理并非简单“混合”,而是一项需要深入研究、严谨论证的科学工作。中药成分复杂,原料因生长环境、采收季节、加工方式等因素存在天然差异,直接导致最终产品质量波动。《专门规定》明确要求均一化处理必须“在研究论证基础上”实施,并强调“实施均一化处理的原料应当规范生产且符合质量要求”。这体现了基于证据、尊重规律的科学原则,避免了盲目处理可能带来的新的质量风险。均一化必须以扎实的药学研究为基础,通过质量评价、工艺验证及稳定性考察等,充分证明其不会影响药品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从而确保中药质量的稳定可控。
推动原料均一化是提升中药批间一致性的关键一步。批间质量稳定性是衡量药品工业化水平的核心指标,直接关系到临床疗效的可靠性和可预期性。《专门规定》允许对中药材、中药饮片和中药提取物进行均一化处理,旨在通过规范化操作减少原料初始差异,为后续工艺提供质量一致的起始物料。这不仅有助于解决长期困扰中药生产企业的难题,也更符合现代化药品生产理念。从源头控制质量变异,结合过程控制和终点检验,构建更完善的质量保证体系,才能确保每一批中药产品都具有相同且稳定的质量属性。
《专门规定》展现了前瞻性视野,为中药生产工艺革新留出探索空间。文件指出下一步将“结合中药生产均一化处理实施进展,进一步探索推进中药生产过程中的提取液、浸膏等均一化处理”。这标志着均一化理念将从原料端延伸至工艺过程的中环节,逐步构建覆盖中药生产全链条的均质化控制策略。提取液、浸膏等中间体的均一化处理,可能涉及混合、浓缩、干燥等环节的精细控制和新技术应用,这将进一步推动中药生产工艺优化和产业升级,促进中药制造向精准化、标准化方向迈进。
科学实现均一化需要产业各方协同推进。监管部门需加快出台配套技术指导原则,明确均一化研究评价的具体要求和方法标准,为企业提供清晰指引。药品持有人和生产企业应切实履行主体责任,加强从药材基地到成品出厂的全过程质量管理,投入必要资源开展均一化工艺研究验证,建立科学合理的质量控制策略。科研机构应深入开展均一化处理对中药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及临床疗效影响的研究,为监管和企业实践提供科学依据。只有产学研用协同发力,才能将均一化政策真正转化为中药质量提升的实际成效。
均一化规定的落地实施,对中药产业高质量发展具有深远意义。它不仅是解决质量波动的技术手段,更是推动中药生产工艺革新、管理模式升级的重要契机。通过科学实施均一化处理,中药产品批间质量稳定性将得到显著增强,有利于提升中医临床疗效的一致性,增强医患用药信心。同时,标准化、规范化的原料管理和生产工艺,也有助于推动中药材规范化种植、中药饮片标准化加工和中药提取物规模化生产,促进中药产业链整体提质增效。
中药质量提升是一项长期系统工程,需要持之以恒的努力和创新。《专门规定》关于均一化的科学规定,体现了监管部门尊重中药特点、鼓励科学创新的监管理念,为中药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新动力。随着规定的落地实施和后续探索的深入推进,相信在科学监管和产业创新的双轮驱动下,中药产品质量将更加稳定可靠,中药的临床价值和市场竞争力将得到进一步提升,为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保障公众健康作出更大贡献。 (李开银)
(责任编辑:宋莉)
分享至
右键点击另存二维码!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33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京)字082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3089号 京ICP备17013160号-1
《中国医药报》社有限公司 中国食品药品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