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基层好医生】张学友:诊所就是“第二个家”
图为张学友正在为小患者诊疗。王宣淞 摄
中国医药报 记者 王宣淞 报道 “不好意思,昨晚在这里睡的,还没来得及收拾。”张学友一边熟练地把办公室沙发上的被子叠起来,一边对记者说。
张学友是河北人,2000年从河北衡水卫校毕业,同年10月份到山东省东营市河口区同济医院工作,2003年他带着梦想和抱负来到油田区社区开了自己的诊所。
提到刚开诊所的时候,张学友说:“那时候穷啊,东拼西凑地准备了3万元。”为了节约成本,张学友选择了一处“并不合适”的地方开了第一家门诊。
第一家门诊位置在油田社区,“油田社区里的人都在油田上班,他们看病可以报销,我选这里主要是图房租便宜。”张学友说,因为在他门诊看病不能报销,周边还有两家诊所、一家药店和两家中医院,竞争压力很大。张学友笑着说:“刚开诊所时,选的位置不仅家人不赞成,油田社区的邻居也不理解。”2003年3月初中午,一位正在乘凉的油田退休工人杜大爷看到正在装修的张学友就问:“小伙子,你这是干啥呢?”
张学友兴奋地向大爷说:“大爷,我开诊所呢,叫阳光诊所。”
“别装修了,别装修了,我们看病都报销,你在这里开没用。”杜大爷边摆着手边说。
虽然张学友做好了心理准备,但还是很受打击。
张学友第一间诊所只有40平方米,装修也简单,没几天就装好了。诊所开业第一天,白天一直没有人,直到晚上10点多,那位杜大爷抱着自己发高烧的孙子跑进了张学友的诊所里,对张学友说道:“我那天是眼拙了,看来你在这边开诊所还是有用的。”
原来,其他门诊都是按时上下班,而张学友当时为了区别于其他诊所,从每天早上6点半营业到晚上12点。张学友说:“现在晚上12点多也经常还有患者,只要诊所有患者我就不关门,流感高峰期的那阵往往会到凌晨二三点。为了不打扰家人睡觉,我经常都睡在诊所里。有时候刚下班回家,一到家门口电话就会响起,就要再回到诊所,忙的时候,一晚上有十几个电话。”
2005年农历正月十一,很多人还沉浸在节日的气氛中,而张学友的阳光诊所早已正常营业多天了。那天东营下了近10年来最大一场雪。张学友和往常一样,到了晚上12点,等最后一位患者离开了,正准备关门回家好好休息,突然接到了一位孩子母亲打来的电话:“张大夫,我自己在家,孩子三岁了,现在发烧了,能不能来看看,外面下着雪,我怕带孩子出去孩子病更严重。”张学友二话没说,把关上的门再度打开,拿起常用的退烧针、感冒药等就往患者家走。外面的雪很深,有近30厘米厚,没法开车,张学友步行2公里到了患者家。经过诊断,给孩子打了退烧针,已经是凌晨1点了。第二天,由于前一天晚上赶路、爬楼出了汗,受了凉,加上近几天比较疲劳,张学友自己发起了高烧。张学友说:“发烧不要紧,只要患者能康复这些都无所谓。”
随着时间推移,经过了几次搬家,张学友的门诊已由40平方米变成了460平方米,由原来的一间房变成了有独立办公室的诊所。但张学友仍保持着很晚才关门的习惯,在诊所过夜更是家常便饭。诊所几乎成了他的“第二个家”。
(责任编辑:齐桂榕)
(责任编辑:)
分享至
右键点击另存二维码!
【最美基层好医生】王慧芳:当好村民的“健康管家”
“每次来看病,王医生都非常耐心地听我描述病情,并认真分析我的需求。诊查得更是特别细致。有时候在外面碰上,王医生还会提醒我多加注意身体。”68岁的张阿姨点赞道,“有王医生在,我们感觉很... 2018-10-22 08:59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33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京)字082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3089号 京ICP备17013160号-1
《中国医药报》社有限公司 中国食品药品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