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色剂:只想给食品穿上鲜艳外衣

  • 作者:孙宝国 曹雁平
  • 来源:中国医药报
  • 2016-07-14 17:04


  扮靓食品的添加剂

  着色剂又称食品色素,是为食品赋予色泽和改善食品色泽的物质,属于食品添加剂中的一类。目前,世界上常用的食品着色剂有60余种,按其来源和性质可分为食品天然着色剂和食品合成着色剂两大类。食品天然着色剂主要来自天然色素,按其来源不同,主要有三类:一是植物色素,如甜菜红、姜黄、β-胡萝卜素、叶绿素等;二是动物色素,如紫胶红、胭脂虫红等;三是微生物类,如红曲红等。食品合成着色剂主要是依据某些特殊的化学基团或生色基团进行合成的,按其化学结构可分为两类,一是偶氮色素类,如苋菜红、胭脂红、日落黄、柠檬黄、新红、诱惑红、酸性红等;二是非偶氮色素类,如赤藓红、亮蓝等。

  使用就应标签标注

  不同国家对食品着色剂的种类和使用均有明确规定。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CAC)、欧盟、美国、日本、澳大利亚、新西兰、加拿大等国际组织、国家和地区的法规和标准中也都有食品天然着色剂和食品合成着色剂的使用规定。

  我国《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GB2760)明确规定了允许使用食品着色剂的品种、使用范围及使用限量或残留量,相应的质量规格要求也在逐步完善。同时,按照《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预包装食品标识通则》(GB7718)的规定,只要在食品中使用了着色剂就必须在食品标签上标识。

  按标准使用不危害健康

  无论是食品天然着色剂还是食品合成着色剂,其安全性都要站在同一起跑线上进行风险评估。只要通过风险评估,获得批准并按照标准规定和相应质量规格要求规范使用就是安全的,不会给消费者的健康带来损害。GB2760中允许使用的食品添加剂都是经过安全评估的,对符合标准情况下使用的着色剂,消费者没有必要担心。

  但需要指出的是,目前,食品生产领域确实存在食品超范围、超限量使用着色剂的现象,对于该类问题需要给予高度关注。从国家食品药品监管总局公布的2015年食品安全监督抽检结果来看,包括着色剂在内的食品添加剂的超范围、超限量使用占不合格样品的24.8%。其原因是有些生产企业不了解相关标准的规定,缺乏相应的技术管理,也有个别企业为节约生产成本,或片面追求产品的感官效果而故意所为。

  严厉打击违规添加行为

  针对超范围、超限量使用着色剂的行为,专家建议:

  食品生产企业应严格遵守GB2760和GB7718的要求,在达到预期效果的前提下应尽可能降低包括食品着色剂在内的食品添加剂在食品中的使用量,并在标签中规范标识。

  监管部门应加大对超范围、超限量使用食品着色剂的监管力度,严格监管食品企业对食品着色剂的使用与标识。对违规添加食品着色剂的行为予以严厉处罚,同时加强对从业人员的指导与培训。

  消费者应理性看待食品着色剂,不要过度追求食品的感官特性,应该从科学和自然的角度去理解食品成分和感官质量。

        延伸阅读
  美国FDA推出食品添加剂科普专栏

  
互联网的普及使广大读者可借助网络获取大量实用信息,但与此同时,一些不负责任(甚至虚假)的报道却趁此机会借助网络这一平台迅速扩散,造成公众的恐慌情绪。每当某些食品出了问题(如苏丹红事件等),食品添加剂就会首当其冲被当成“替罪羊”。这类文章发表太多,对食品添加剂缺乏了解的公众就会产生“食品添加剂有害”的看法。网络“妖魔化食品添加剂”冲击食品工业的现实问题不仅我国正在遭遇,美国等发达国家也同样面临这个问题。为消除公众对食品添加剂的种种误解,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邀请著名大学的一批食品专家撰写了通俗易懂且图文并茂的科普文章刊登在FDA官网上,以期让公众了解食品添加剂的来历、它们在加工食品中所起的作用、食品添加剂的种类等问题。现将其中一些要点扼要摘译如下:

  一、食品添加剂的由来

  食品添加剂并非凭空发明的。我们的祖先早在几千年前即已使用盐、糖、植物香料等各种天然材料作为食品保鲜剂来防止其腐败和延长食物的保存时间。用食盐腌制鱼肉或用糖将水果加工成蜜饯等方法直至今日仍在使用中。

  美国市场上经批准使用的食品添加剂约有3000多种,例如美国家庭天天吃的番茄酱、草莓酱和面包等大众食品中均含有多种食品添加剂。只要按照规定使用食品添加剂,它们对人体是无害的。

  二、使用食品添加剂的理由

  为了保持食品的新鲜度和安全性;为了改善或增加食品的营养价值;改善食品的口感、质感和外观等。

  三、食品添加剂的批准过程和美国市场上食品添加剂的分类情况等

  除此之外,食品专家还解答了美国消费者最关心的有关食品添加剂安全的问题,比如:天然色素与人工色素有何不同,哪一种更为安全?低热量甜味剂会导致哪些副作用?为什么早餐麦片等食品中要添加维生素和矿物质……

  基本上,公众想了解的有关食品添加剂的各种问题,在这个官网专栏里几乎都能找到答案。据悉,消费者也可以从官网上免费下载有关食品添加剂专业知识的小册子(也是FDA组织专家撰写的),以便更深入地了解食品添加剂。

  漫画/赵乃育


 

《中国医药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使用。

(责任编辑:)

分享至

×

右键点击另存二维码!

网民评论

{nickName} {addTime}
replyContent_{id}
{content}
adminreplyContent_{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