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角度发挥减肥作用
如今,大家都已接受二甲双胍作为“降糖一哥”和“多功能神药”的说法,越来越多的糖尿病患者在使用胰岛素或其他降糖药时,喜欢合用二甲双胍。这说明糖尿病治疗理性用药的时代正在来临——人们在真正接受有益于身体的好药的同时,也能包容二甲双胍的一些瑕疵,比如胃肠道反应等。
众所周知,二甲双胍在口服降糖药中是少有的几种可以使体重降低的药物之一。但这种减体重的作用多在单独用药,或至少不合用使体重增加的磺脲类(促胰岛素分泌剂)、噻唑烷二酮类(罗格列酮和吡格列酮)降糖药以及胰岛素的情况下才会明显获得。它通过多种药理机制达到减轻体重的目的。
1.二甲双胍对人的食欲有一定抑制作用,尤其在服用的最初半个月至1月内比较明显,特别使人对油脂和肉类的食欲降低。但是1~2个月后,食欲的抑制作用比最初1~2周要减轻很多。
2.二甲双胍还有减少胃肠吸收的作用,尤其在进食高油脂饮食后,会产生一定的腹泻作用,也帮助减少了油脂的吸收。
3.在二甲双胍的作用下,人体会更多地消耗碳水化合物,因为二甲双胍使碳水化合物无氧酵解生成乳酸,而不是完全分解生成二氧化碳和水,等于摄入的碳水化合物注定要被“浪费”掉一部分。因此食物产生的热量减少,加上油脂吸收也减少,最终起到减少人体能量获得的作用。
饮食和运动同样重要
虽说二甲双胍单独使用可以减轻体重,但并非对所有患者都有效。二甲双胍是否能减体重,还取决于患者饮食、运动的配合程度。真正用二甲双胍减掉体重的患者往往饮食控制得较好,同时有一定量的运动相配合。如果饮食和运动两者中有一者配合差,减重的效果就有可能不太理想。临床上,会见到有些患者使用二甲双胍后食欲降低不明显,或者早期食欲抑制明显,但1~2个月后产生“逸脱作用”,即便他们有一定的运动量,仍会出现体重减轻不明显的情况。用一个能量平衡公式表示应该是这样的:
食物提供的能量=运动消耗的能量+二甲双胍消耗的能量+基础状态消耗的能量+食物消化吸收消耗的能量。
当这个等式成立时,体重就能维持不变;当等式的左边小于右边时,体重就能降低;当等式的左边大于右边时,体重则增加。
因此在临床用药时,如果希望二甲双胍起到减体重的作用,就要尽量满足控制饮食和加强运动的要求。也就是减少上述能量公式左边的部分,增大右边的部分,这样才会出现能量负平衡,体重才可以减轻。
即便有些患者有腿部活动障碍,还可以采用一些变通的方法加强运动,比如进行上肢运动、躯干运动和下肢的非承重锻炼(避免行走)。这样仍然可以增加运动消耗和基础代谢率,除了有利于控制体重外,还有助于降低血糖。
四肢细不应归罪药物
有人发现吃了二甲双胍以后四肢会变细,这是怎么回事呢?其实,这还是因为上述的能量公式中出现“左<右”的结果,不能把胳膊、腿越来越细,都归罪于二甲双胍。
首先,在总热量摄入减少的情况下,躯干和四肢的脂肪都有一定程度的减少。但腹部脂肪还有相当一部分是内脏脂肪,内脏脂肪的消耗往往比四肢的皮下脂肪消耗要难很多。
其次,在总热量负平衡的情况下,如果不经过专项锻炼,很多患者四肢的肌肉往往也有流失,而不只是四肢皮下和肌间、肌内的脂肪。
第三,有些糖尿病患者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病程的延长,四肢血液循环有逐渐减少的趋势,蓄养肌肉的血流减少了,能量供应减少了,就难免会有四肢越来越细的情况,因此四肢变细也是年龄增长的表现。
如要克服胳膊、腿变细这一问题,最好不要长期造成负能量平衡,特别是有些患者强行要求自己不切实际地达到“理想体重”,长年处于“减肥”的状态;也不要为了使血糖达标,一味地控制主食量。同时既要注重饮食结构,蛋白质不能摄入过少(比如纯素食),还要适当增加肌肉锻炼(比如抗阻运动),维持四肢的肌肉量,避免营养性和增龄性(又称老年性、循环不良性)肌肉萎缩。
瘦人也能用二甲双胍
如果患者本身体重并不存在超重或肥胖,只是希望通过二甲双胍降低血糖,不希望进一步降低体重,又该怎么做呢?其实,这也是不少老龄患者的需求。
如果不想减体重,首先应该保证一定量的饮食,不要过度控制饮食,比如过度缩减主食,肉蛋奶也不敢吃,只以粗粮为主,油脂也很少吃等,都属于因噎废食的行为。
其次,避免二甲双胍对患者的食欲产生长久且较严重的食欲抑制。对于一些年纪大、自身消化吸收功能弱的患者,可以适当减少二甲双胍的用量,同时应该审视是否存在饮食控制过度以及运动相对过量的问题。
第三,二甲双胍可以联合其他降糖药使用,如联合磺脲类或其他胰岛素促泌剂等,在小剂量二甲双胍的基础上,构建一个对体重影响不大的方案。但这样做的前提是,患者不会因为促泌剂的使用而产生低血糖等问题。对于胰岛功能已经相当有限的患者,二甲双胍合用胰岛素往往也在考虑之列。胰岛素使用往往是口服降糖药控制不好情况下的一种解决方案,并且在使用中往往也需要合用二甲双胍。
对于二甲双胍,只要我们使用得当,运动和饮食方面也配合良好,就可以更好地把控体重,既不会使胖人显著增加体重,也不会使瘦人过分减轻体重,这样不是很理想吗?
(作者为北京协和医院内分泌科副主任医师)
漫画/赵乃育
《中国医药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使用。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