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中医药特色优势转化为国家优势

  • 作者:赵步长 赵涛
  • 来源:中国医药报
  • 2014-09-06 08:40

    包括民族医药在内的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也是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的重要贡献之一。中医药的特色和优势,决定了它符合中国国情,符合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要求,符合我国卫生事业发展的方向:    
    
    中医药关系公共卫生安全  当今社会经济高速发展,但生态环境恶化,抗生素滥用,病源微生物耐药,已经得到控制的传染病如肺结核等大有卷土重来之势,与此同时新的传染病种不断出现。虽然这些不断出现的新疫病在中医典籍中没有记载,但是依据中医药防治疫病的基本理论,以及在防治SARS、甲流等方面所积累的新的临床经验,我们有理由认为,中医药在未来各种疫病的防治中可以发挥重大作用。    
    
    中医药关系民生福祉和社会公平  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质量和健康寿命都有了很大提高。但同时,医药费用也在快速增长。中医药具有疗效确切、简便低价的优势,在保证广大农村地区群众享受到基本医疗保健服务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中医药关系我国的医药竞争力  众所周知,我国的化学药制药企业绝大多数走的是仿制路线,创新不足。而在西方,传统的药品研发路线也越走越窄。这不仅是投入的问题,更是药物创新思路和医药哲学的问题。西方医学界已开始关注中医药独特的理论思维和药物制取方法。中医药是我国原创的宝贵财富,也是进行医药创新的沃土。中医药的很多奥秘还有待破解,而这正是我们进行创新的大好机会。更重要的是,在创新中我们占据了知识产权的制高点,也因此掌握了和国外医药巨头平等对话的话语权。    
    
    中医药关系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弘扬和传承  虽然中医药是医学科学,但在几千年的历史中,她已经和中华民族的文化融为一体,成为其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中医药在保健预防和治疗疾病上的功效,应当成为中医药文化飞向世界并被世界接纳的翅膀。正如瑜伽是印度养生保健文化的符号一样,中医药也是中华民族养生保健、治疗疾病的手段和文化符号。继承和发展中医药,也就是弘扬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    
    
    那么,如何将中医药特色优势上升为国家优势呢?    
    
    首先,要正确看待中医药,加强对公众的普及、宣传和教育。在当今这个信息化社会,中医药作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已经让越来越多的人感到陌生,一些人甚至否定或妖魔化中医药。因此,建议有关部门应加大对中医药的普及宣传和舆论引导,引导公众客观公正地评价中医药、看待中医药。同时,对那些打着中医药牌子的江湖骗子,应该加大打击力度。    
    
    其次,结合中医药特点,为中医药理论研究和创新创造条件。为了和现代生活方式相适应、满足大规模的用药需求,中药在剂型、生产工艺等方面吸收了很多西药的成果,中药现代化迈出了可喜的步伐。但同时也应看到,中医药的特色优势没有得到足够重视和发挥,如过分强调研究中药的有效成分,没有遵循中医药理论的指导;过分强调有效成分的分离提取,而中药复方的多途径、多环节、多靶点被忽视。我们应该认识到,中药现代化绝不是“中药汉方化”、“中药西药化”,离开了中医理论的科学指导,中药的价值和作用就无法真正体现。当前,中医和中药正在被逐渐割裂,很多医生不懂中医,而中药剂师不懂中医理论、不会看病的情况大有人在。在这样的情况下,中医药理论连继承都成了问题,何谈创新?因此,应该从体制上、管理上认识中医药的自身特点,量体裁衣,为中医药的传承,为中医药的理论创新,提供必要的社会环境和体制空间。    
    
    第三,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系统促进中药现代化。当前,中药在标准提高、有效成分分析等方面取得了不小的进步,但中药现代化还需要系统思考、通盘考虑。除了中医药理论创新需要加强外,在临床研究上还应该解决适合中医药自身特点的诊疗标准和评价标准体系问题;在中药产业化方面,应解决适应中药复方特点的技术规范和标准问题。总的来说,中医药基础设施薄弱,多学科交叉型复合型人才严重缺乏,应该在这些方面加大投入。    
    
    第四,应从资金和政策上扶持中药企业积极参与中药材从野生走向“家养”的孵化过程,尽早保证药材的储备和供应。    
    
    第五,借鉴欧美国家的做法,对自有知识产权的中成药进行价格政策扶持、科学研发政策扶持、再评价政策扶持,做出中国自有的中成药GMP标准、临床疗效评价标准,让中药企业有和国外大型医药企业一样的利润机制,并鼓励和支持中药企业走出去。 

(责任编辑:)

分享至

×

右键点击另存二维码!

    相关阅读
网民评论

{nickName} {addTime}
replyContent_{id}
{content}
adminreplyContent_{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