瞄准行业发展痛点——中医药第三方评价机构方兴未艾
中医药的优势病种和品类在“医保”目录遴选中该如何体现?按病种付费的呼声越来越高,中药的病种分类如何划分才合理?中药上市后再评价如火如荼,但评价应该采用什么样的标准?中成药降价呼之欲出,既能保证产业健康发展又能让利于民的价格区间该如何确定……随着民众医疗保健需求的日益高涨和“医改”的逐步推进,中医药行业步入了快速发展、产业面临升级的十字路口。“医保”、定价、监管等各项政策调整牵一发而动全身,成为了政府管理部门、生产企业和普通民众多方关注的焦点。
2013年12月,经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批准,中华中医药学会研究与评价办公室正式成立,旨在构建中医药第三方评价平台,为行业政策制定和具体规范研究提供基于政府部门和管理相对人之外的第三方意见。2014年2月,该办公室启动了“医保目录遴选(中成药部分)关键问题研究”;3月启动了“中药大品种培育策略与路径研究”;随后还将陆续启动“中药上市后重点监测品种遴选原则与监测规范研究”、“中医临床诊疗指南的协同应用技术研究”等课题。这标志着我国中医药行业的第三方评价已开始起航。
行业发展呼唤第三方评价
“近年来,尽管全球经济不景气,我国的中药产业却快速发展,2006年我国中药产值是1444亿元,2012年达到5156亿元,年增长率超过20%,占到我国医药工业总产值的31%。”中华中医药学会秘书长曹正逵告诉记者,在快速增长的同时,中医药行业也正面临全新的挑战。分析现阶段制约中医药行业快速发展面临的主要瓶颈问题,一是主管部门对直接影响产业发展的基药、医保、物价、药审等核心政策的参与度和影响力不足;二是支持中医药产业发展的中药大品种和大企业培育和扶植不充分;三是中医药战略意义和价值暂未达成广泛的共识和认可。
“中药现代化启动18年来,中药的研究水平、生产质量和标准等都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中药工业总产值从不到300亿元发展到去年的5000多亿元,最大品种的销售额达到四五十亿元。”在“中药大品种培育策略与路径研究”开题报告会上,多位专家指出,当前中医药行业发展面临诸多共性问题,这些问题既有技术层面的,也有产业政策层面的。鉴于政府管理部门、生产企业、研究机构各自诉求不同,急需有一个公平、可信的第三方承担相关研究、审评职能,就这些共性问题提出意见。
随着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政府进一步简政放权,这使得政府购买服务,由第三方向政府提供服务成为了可能。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在论述政府自身改革建设时强调“创新政府管理理念和方式,健全决策、执行、监督机制,推进政府向社会购买服务的改革”,提出“更好发挥社会组织在公共服务和社会治理中的作用。”
“中华中医药学会作为我国成立最早、规模最大的中医药学术团体,应发挥专家资源、网络资源、研究能力和第三方等学术组织的优势,担当起推动和发展中医药事业的责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王国强提出,中华中医药学会等社会组织应积极做好承接政府转移职能的各项准备,充分发挥学会在政府和社会之间的中介作用,认真总结、全面梳理出学会能够、应该、希望承接的政府职能,发挥学会的组织、人才优势作用,服务科技体制创新,参与社会管理创新。
定价、药审、医保政策是热点
在今年“两会”期间,多位代表、委员就困扰中药产业发展的热点问题提交了建议,比较集中的观点是,针对业界反映较为集中的药品定价、新药审评、医保政策等问题,应依靠市场机制,建立第三方评价机构,通过政府买服务的形式,由第三方评价机构承担软课题研究和部分评审职能,为政策制定、政策细化乃至实施提供技术支撑。
我国药审中心仅有人员编制120人,却要承担每年六七千件申报的审评,导致新药审评速度严重滞后——针对这样的药审困境,部分代表、委员认为,在给药审中心增加人员编制的同时,可借助第三方评价,承担部分审评职能。可由第三方机构审核资料、现场考察,由其组织专家讨论提出评估意见,并向社会公示。这种模式由政府监管第三方评价机构,第三方评价机构则代政府承担一部分职能,利用市场这个“无形的手”,调节人力等各方面的资源配置。
定价机制缺乏合理性是目前中药企业普遍关注的另一个问题。“统一划一条线,不区分创新药和仿制药,就说价格要降多少,这是不合理的。”有业内人士建议,由第三方评价机构进行软课题研究,明确药品价格构成的要素及其比例,建立一套合理的定价机制,为价格调控提供科学支撑。
据中华中医药学会研究与评价办公室郭宇博主任介绍,中华中医药学会研究与评价办公室将围绕增强对国家基药、医保、物价、路径、指南等直接制约中医药产业发展的政策的研究及参与能力,为中医药在医改中发挥更大作用提供技术保障展开工作。办公室今年2月启动的首个项目“医保目录遴选(中成药部分)关键问题研究”已经形成专家共识,并提交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以期协助解决新一轮医保目录遴选中中药部分存在的争议问题。3月启动的“中药大品种培育策略与路径研究”将着力解决四个关键问题:发布年度《中国中药大品种战略发展研究报告》;提出中药大品种完整的概念体系;建立潜力大品种遴选指标体系并进行中药潜力大品种普查;绘制中药大品种培育路径图。4月启动的“中药上市后重点监测品种遴选原则与监测规范研究”将发布《中药重点品种遴选原则》和《中药重点品种安全性监测技术规范》。5月将启动“中医临床诊疗指南的协同应用技术研究”,整合学会专家和平台资源,探索解决目前中医临床诊疗指南中的共性问题。
曹正逵告诉记者,随着中药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公平、公正、公开的第三方评价机构呼之欲出,学会作为行业性的学术组织具备天然的优势,拟以研究与评价办公室为基础,依靠学会雄厚的学术背景和专家资源,构建公平、公正、公信的第三方评价机构,创新“政-产-学-研-用-评”结合模式,服务政府、行业、企业和专家,推动中医药事业健康发展。
(责任编辑:)
分享至
右键点击另存二维码!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33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京)字082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3089号 京ICP备17013160号-1
《中国医药报》社有限公司 中国食品药品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