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型生物医药企业遭遇成长难

  • 作者:王华锋
  • 来源:中国医药报
  • 2014-09-06 08:05

    是资金“饥渴”,还是复合型人才缺乏
    一方是中关村生物医药园区的十余家生物医药企业,另一方则是北极光创投、清华启迪等国内外知名的投融资机构……近日,由中关村科技园区管委会主办,北京中关村创业投资发展中心承办的“生物医药企业投融资洽谈会”在京举行。据悉,这是中关村科技园区管委会首次专为生物医药产业举办的投融资对接会,渣打、上交所等知名金融投资机构与中关村生物医药园区30余个项目现场“相亲”。
    洽谈会上,有关专家指出,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迅速,但是,资金“瓶颈”仍制约着生物医药企业的发展壮大,甚至威胁到很多中小型生物医药企业的生存。与此同时,很多风险投资机构看好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前景,纷纷把目光聚拢过来,可又因为投资风险高,他们显得顾虑重重。
     创业型企业普遍缺钱
    中关村科技园区管委会有关领导介绍说,为推动园区创业投资业的发展,中关村管委会设立了规模为5亿元的“中关村创业投资引导基金”,由北京中关村创业投资发展中心负责运作和管理。目前,创投中心已和IDG、金沙江等30多家境内外知名的创业投资机构确定合作关系,并和联想投资、北极光等9家创业投资机构合作设立子基金,资金总规模达11亿元。为充分发挥创业投资引导基金的作用,助力园区企业融资,创投中心在分行业进行调研的基础上,已把生物医药企业作为优先融资的对象。
    “我们前期选择十余家生物医药企业进行深入调研,主要了解他们的管理模式、在研项目进展以及资金情况等,通过调研摸底,总体感觉这个行业的发展前景广阔,但大部分企业都存在资金不足的问题。”北京中关村创业投资发展中心一位部门经理告诉记者,这些生物医药企业绝大多数都是创业型的研发企业,研发人员一般都有海外留学和工作背景,在研项目也都处于行业的一流水平,可在资金方面除了两家企业明确表示有充裕的资金储备外,其他的都有很强的融资意愿。很典型的是一家研发抗艾滋病药物的企业,产品已经做到一期临床,但由于后续资金不到位,不得已整个项目都停了下来,该企业的领导层几个月都没发工资了。
    “中国未来的新药研发需要大量的长期的投资,可国内目前缺少能忍受漫长等待的专业投资基金,缺少将研发成果产业化的大买家。”中国医药工业科研开发促进会常务副会长孔震宇认为,目前我国有500多家生物医药企业,生物医药销售额占整个医药产业销售额的比例已经达到10%左右。虽然发展势头迅猛,但是除少数几家外,生物医药产业并未吸收到足够的发展资金。按照中国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规模来看,至少应该获得400亿美元的金融资本投入,但实际所得还不到预期额度的10%。创业型生物医药企业大都难逃“资金饥渴症”的折磨。
     受制于投资渠道不畅
    生物医药产业的特点决定它需要的前期资本投入非常大,所以,资本的融通渠道非常重要,但目前国内风险资本市场还不成熟,相关的体制还不健全。
    在我国,企业是科技创新主体的地位尚未确立,而企业作为科技创新投入主体也尚需时日,加之融资渠道不畅,风险投资仍往往做的是“无风险投资”,因此实际上医药科技创新目前仍以政府投入为主。
    “从科技部‘十一五’”重大科技专项的评选就可以看出,政府资金一般都投向大的企业、著名的高校以及科研院所。广州市医药工业研究所所长应军认为,大企业实际上并不缺少研发资金,高校里面的教授也没有太大的研发压力,因为他们主要在乎的是职称的评定和论文的数量,而真正有研发压力和研发激情的恰恰是中小型研发企业。这些企业一般都掌握着较高的更切合产业化的技术,有高水平的研发人才,研发出新的成果是其生存的前提,所以他们才会把钱花到刀刃上,发挥资金的最大效益。遗憾的是,因为不具备足够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他们得不到政府资金的垂青。
    政府资金“僧多粥少”,其他融资渠道如何?湖南尔康制药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向峰指出,中小型生物医药企业融资十分艰难,我国生物医药板块资本市场不成熟。虽然目前很多生物医药企业的银行贷款占一定比例,但随着企业的不断成长,银行资金这种相对的小额贷款已远远不能满足需要,且目前国内银行十分注意资金的安全性,由于生物医药行业的高风险性和行业中众多企业的不良运行状况,贷款难度也将日益加大。另外,作为较理想融资渠道的证券市场也因门槛较高,将大多数以生物医药为主营的企业拒之门外。
    目前,我国中小企业的资本融通渠道只有五种形式:创业者个人出资,上市公司、民营企业投资,政府的风险投资,国家科技部的中小企业担保基金,中小企业科技创新基金。华诺通(北京)医药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王立峰介绍说,其中上市公司、民营企业的投资因为缺乏对无形资产的认识和认可,导致他们常常希望在所投资的企业中依靠其所提供的有形资本来控股,这也严重地打击了创业者的积极性。而在全球生物技术最为发达的北美地区,中小企业资本融通渠道很多,他们可以通过创业者个人出资,私募资金,政府中小企业担保基金,工业研究基金,风险投资,银行贷款,企业并购等渠道融通资金。畅通的融资渠道带来了充足资金,很好地促进了生物技术企业的发展。
    “风险资本在国外生物医药企业的发展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纵观世界生物医药企业发展史无不验证了这样一条经验:在成长初期依靠风险资本迅速壮大,成熟后增加普通权益性资本,循序渐进。”王向峰强调,近年来,国内风险资本一直保持高速增长的态势,加上其他行业受金融危机冲击较大,这部分资金势必会寻求更加坚实的通道,而作为高新技术产业的生物医药无疑是其上佳选择。
    国内投资生物医药企业真正双赢的案例很少。由清华控股有限公司联合源政投资发展有限公司等企业共同投资设立的源兴生物医药科技有限公司却是个例外。该公司总裁杨向阳表示,当时该公司的投资方也是冒了相当大的风险,幸运的是公司在考虑资源和技术优势的基础上,选了一个好项目。投资生物医药需要一个很漫长的过程,而且这个过程充满着各种变数。而有些风险投资公司投机意识很强,总想走捷径,缺少对项目的判断能力和战略眼光,不能在前期就发现项目的投资潜力,总想摘成熟的果实。殊不知,一个项目越到后期越不缺钱。
     复合型人才瓶颈待破
    “我觉得现在资金不是最大的问题,关键是这些创业型的生物医药企业能不能把技术转化成有市场回报的科研成果,风险投资机构是否具备识别和选择项目的能力。”华北制药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首席科学家王正品强调。
    目前,全国各地生物医药园区遍地开花,各种投融资机构也对生物医药行业青睐有加。这是否意味着生物医药产业可以得到迅猛发展,这些创业型的生物医药企业能够水涨船高了呢?王正品认为,现在国内的投资和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有“大炼钢铁”的倾向,其实,就整体来说,生物医药产业缺少系统的规划和相关的人才,特别是缺少那些高水平的项目筛选和管理人才。一个普遍现象是,几个海归人士在国外拿了一个先进的技术回来,但他们只懂研发,缺乏产业化经验,在理论上高谈阔论,真正做起来时,对项目的运作、管理和风险控制都没有经验和实际能力,其结果往往是半途而废,不能得到应有的市场回报。生物医药如果研发成功,回报确实很高,但成功毕竟是小概率事件。投资大、研发时间漫长和研发本身的风险导致投资风险巨大。如果投资者和项目开发人员对这些特点没有足够的定性和定量认识,没有产业产品开发的计划和规避风险的能力,最后的结果往往是两败俱伤。国外各种各样的技术很多,但真正能够成为商品、创造效益的却很少。他告诉记者,一位从海外回来的学者,享受某园区的“双百”政策,100万元安家,另100万元开发项目。后100万元用完之时,项目并没有实现预期目标,也没有做出一个里程碑式的成果,这样就很难吸引来下阶段的追加投资,于是项目只能搁浅。
    “遴选项目是一门学问,需要科学的方法。作为风险投资机构,应该培养高素质的风险投资管理人才,加强对资金的管理;同时,创业者也要对自己的项目有足够的认识,项目所涉及的市场产品是否能够实现,要有详细的计划和管理手段。”王正品强调,目前包括国有资本在内的风险资本涉足生物医药行业,都显得底气不足;涉足之后,“双输”的几率很高,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还在于缺乏这方面的管理人才。由于产业的高技术门槛,在目前的培养体制下,那些既懂技术、管理,又懂风险投资的高素质复合型管理人才奇缺。这就迫切需要政府部门出台政策,积极引导,吸引内需很大而又自产不足的这方面人才,建立起相关的技术与经营咨询机构,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同时加强中外业界交流,并积极探索建立培养稀缺人才的体系。

(责任编辑:)

分享至

×

右键点击另存二维码!

网民评论

{nickName} {addTime}
replyContent_{id}
{content}
adminreplyContent_{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