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中药产业四大差距须引起重视 应从五处着手
中药材是甘肃省的优势特色产品,中药产业是甘肃省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重点产业。最近甘肃省委研究室和省农牧厅组织人员专赴定西、陇南的7个县,就中药产业发展进行了专题调研,发现目前这个省的中药产业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暴露出四大差距,亟待引起重视。
一、中药材仍处于量的积累阶段,资源优势尚未转化为经济优势。定西、陇南是全省乃至全国许多中药材的原产地和主产区,在全国380多个重点品种中,定西、陇南拥有其中的270多种。大宗优质地道药材30多种,其中当归、党参、红黄芪等主要品种的产量在全国中药材市场上占有绝对份额。尽管这些年两地的中药材发展势头很猛,药农的积极性高涨,已经进入量的高速积累阶段,但从总体上看,对当地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不是十分明显,富民强县的潜力还没有充分挖掘出来,潜在的资源优势还没有转化为现实的经济优势。
二、中药材种植集约化、规范化、标准化水平低。由于种药效益高于种粮效益,中药材种植呈现出由优生区向适生区、由适生区向不适宜种植区扩大的趋势,盲目发展中药材的倾向已经出现,不仅影响中药材的品质和地道性,而且极易引发中药材生产的大起大落;由于片面追求产量,一些药农在中药材种植上,大量使用化肥、农药,导致中药材农药残留和重金属含量严重超标。这些都说明,在中药材种植上,不仅要优化区域布局,引导优势品种向优生区和适生区集中,而且要进一步加强标准化生产和GAP规范种植。
三、中药材加工转化水平和附加值低,辐射带动能力不强。加工能力和加工水平仍然比较低下,目前,定西、陇南两地年加工能力1000吨以上的企业只有15户,具有一定技术含量的企业和中成药工业企业只有30多户,通过GMP认证的只有3户。产品大多是低层次上的初级产品,主要是对大宗中药材挑选、分等、切片和包装,缺少产业链条长、技术含量和附加值高、市场竞争力强的产品。
四、中药材市场营销体系和服务体系建设滞后,中药产业发展缺乏大市场、大流通的支撑。中药材市场营销体系和服务体系尚不完善,各自为战、无序竞争的现象仍很突出,大宗品种出口缺乏直通贸易渠道,大部分药农的利益被中间商盘剥,加之市场信息渠道不畅通,专业合作组织发展滞后,严重影响和制约着中药产业的发展。
甘肃省有关方面通过调研认为,在全国新一轮中药产业发展热潮正在兴起,周边资源大省加大扶持力度,加快发展步伐,抢占国内外市场制高点的关键时刻,甘肃要把中药产业做大做强,必须加强五个方面工作。
一、实施GAP规范化种植是中药产业发展的基础。
中药材是一种特殊的商品。国家从2003年6月1日起,实行了中药材GAP规范质量管理标准,对中药材种植基地进行GAP认证。这对广大药农和全省中药产业的发展是一个严峻考验。目前,甘肃还不是国家的中药产业化基地省和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基地省。定西、陇南没有一个国家级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基地,也没有一个地道品种获得GAP国家认证。如果不尽快对中药材进行规范化种植和标准化生产,对大宗地道品种进行GAP认证,一些过去有优势的中药材将失去原有的市场份额,甚至被拒之市场门外。
二、推进产业化经营是中药产业发展的关键。
事实证明,要把中药产业培育和发展成真正意义上的支柱产业,最根本的是把中药材产、加、销各环节连成一体,把千家万户小生产同千变万化大市场对接起来;最关键的是培育和壮大一批辐射带动能力强的骨干龙头企业,引导龙头企业与基地和农户建立稳定的协作关系和多种形式的利益联结机制;最急迫的是发展各种形式的专业合作组织,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增强谈判能力,维护农民利益。只有组织农民才能保护农民,只有推进产业化经营,强化龙头企业项目建设,才能从整体上提高我省中药产业的竞争力。
三、加强市场体系和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是中药产业发展的支撑。
中药材种植的周期相对较长,市场需求变化的反映也相对滞后。一些药农的收入难以保障,一些中药材的市场需求起伏变化大,很重要的原因是市场体系和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完善,尤其是信息服务滞后。从定西、陇南的情况看,一方面,产地专业批发市场建设滞后,中介组织和行业自律的规模性经营机构发展缓慢,特别是还没有形成稳定的市场营销网络。另一方面,许多药农不了解中药材的市场行情,生产的盲目性很大,跟风现象比较严重。
四、加大资金投入是中药产业发展的前提。
甘肃省中药产业长期以来“有优无势”,很大程度上是缺乏资金投入。近些年来,定西、陇南把中药产业作为支柱产业来发展,制定了发展规划,组建了领导机构,群众积极性也非常高涨,但由于缺乏资金投入,GAP认证、GMP认证和中药材质量检验监测体系建设难以正常开展。当然,加大投入不能只靠政府。解决资金投入问题,关键是要建立多元化的投融资体制,吸引更多的民间资本和境外资本,加强中药材项目建设。
五、整合各方面的力量,是中药产业发展的重要保证。
中药产业发展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方方面面,仅靠市县政府和农民自身力量是远远不够的。不仅要整合各方面的资金投入,集中力量建基地、上项目,而且要整合科技实力,集成全省大专院校、科研机构、医院和企业等多方面的力量,构建支撑甘肃省中药产业发展的平台,营造中药产业发展的良好环境。
(责任编辑:)
分享至
右键点击另存二维码!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33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京)字082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3089号 京ICP备17013160号-1
《中国医药报》社有限公司 中国食品药品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