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壳”制假行为亟待依法整治

  • 作者:芦 苇
  • 来源:中国医药报
  • 2016-05-23 09:49

  据央视“经济与法”栏目报道,近日,安徽淮安警方查获一批假冒“泰能”抗生素。这款高端的“终极抗生素”,正品市场价180元一支,但这种假冒药品的成分只是10元一支的头孢拉定。而更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假药是犯罪团伙买通大医院的保洁人员,回收使用过的真药的空瓶和包装盒,然后罐装普通的低价抗生素进行销售。

  其实,早在2011年,浙江省金华市警方破获的一起销售假药案中,医院保洁员就是通过收购以抗肿瘤药物为主的各种处方药药盒,并将这些空包装盒销售给制售假药的不法团伙牟利。同年,黑龙江省破获了一起市值500万元的假药案,不法分子在网上发布收购治疗肿瘤(癌症)的进口药品药盒的信息,将通过盐水勾兑等方法生产的低档原料药装入收购来的进口药品药盒中,后又在网上发布销售信息高价售出此药。

  近年来,各地查处的假药案件中,有许多就是不法分子借“壳”制造假药,然后重新上市销售。这种使用真的药品包装盒和空药瓶制造的假药,通常情况下,电子监管码也扫得出来,但常规辨别难以发现,隐蔽性极高,给监管部门依法查处带来了诸多困难。而且,这类假药危害十分巨大,因无任何疗效,轻者贻误治疗,重者引发其他疾病,甚至危及患者生命安全。因此,针对此类制售假药行为,必须在堵塞相关法规制度漏洞的基础上给予严厉打击。

  根据《药品管理法》,药品作为特殊商品,在没有取得相关资质的情况下,是不允许随便买卖的。但对药品包装盒和空药瓶的买卖,并没有相关规定。因此,虽然实践中收购药盒的行为十分普遍,但监管部门往往束手无策。

  此外,针对医疗垃圾回收,国务院2003年颁布的《医院废弃物管理条例》明确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买卖医疗垃圾。但药品包装盒和空药瓶并未纳入医疗废物垃圾名录,因此医疗机构很难做到统一回收销毁处理。这样,就导致部分药品包装盒和空药瓶流入像清洁工这样的无证收购者手中。

  据报道,像一套赫赛汀的包装盒,包括空瓶子、说明书、剪下来的防伪标识,要卖到1500元一套,医院清洁工收到这样的一个包装盒至少能获利300元。面对如此暴利,再加上医疗机构相关管理漏洞的存在,制售假药不法分子便可轻而易举地回收到他们想要的药品包装盒和空药瓶。

  对此,笔者建议有关部门尽快完善药品包装盒和空药瓶方面的监管法规,并对有资质的回收企业给予资金扶持,让药品包装盒和空药瓶得到规范的回收利用。此外,还应当从源头加强管理,依法明确医疗机构在药品包装盒和空药瓶管理、处置等方面的义务和责任,最好是由医疗机构与有资质的回收公司达成一定协议,由后者进行专门回收处理,以此杜绝这些废弃的医疗物品流入个人手中,进而彻底斩断借“壳”制售假药违法犯罪的利益链条。

《中国医药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使用。

(责任编辑:)

分享至

×

右键点击另存二维码!

网民评论

{nickName} {addTime}
replyContent_{id}
{content}
adminreplyContent_{id}